作者:时培磊 浔邑《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8日 14版)
近日,“明朝及其所处历史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廊坊举行。本次会议由廊坊师范学院主办,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学者交流了明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传统研究领域仍是明史学界关注的重点,社会史、史学史等方向也不乏亮点之作。
关于明朝与元朝的关系问题,与会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在《元明之间的区隔与承接》的报告中指出,明太祖通过去元朝化强化了明政权的合法性,但也影响了明朝的进取精神,其北方战略逐渐转向保守。明成祖通过经营北方和迁都北京,以强大实力使得明朝继元朝后崛起为世界性大国。而土木之变的惨败,彻底消除了明人的北进之心,以儒家文化推行文治奠定了明朝的发展趋势。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在《元明鼎革在江南》一文中指出,通过解析洪武四年的太祖诏书和同年居住在浙江德清新市镇的一位地方士绅的书简这两种不同史料,可以看出元明鼎革之际的江南地区并未遭受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的损害,经济构造未产生变动,社会阶级层面也未见断裂。江南地区乡居地主阶级的存在,被朱元璋视为维护其王朝统治的重要力量,也是明朝安定乡村社会的重要基础。
与会学者对明代制度及其运行问题的探讨也颇有新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商传研究员在《明朝政体与君臣对立》的报告中指出,君臣对立是明代皇权政体下的一种保证国家良性运转的机制,这种机制一旦被破坏,国家政体的运转便会出现问题。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在《顶首银:明代书吏顶充之探讨》一文中指出,明代中央和地方衙门书吏服役期满出让吏缺时,责令补缺之人出顶首银的做法,自明中期起在各衙门普遍存在。明朝政府对书吏顶首银禁革无效,这既因书吏承充制度规定不完善难以切实操作,也因书吏生涯渐由绍兴地方人群所把持垄断,尤其是明中后期官场腐败恶习所导致。
在明代社会史研究中,新史料的发掘和新视角的开拓是一大亮点。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对明代徽州分家文书进行了研究。他以新发现的明代珍稀文献——嘉靖年间稿本《曹氏本素轩创承遗绩》为对象展开探讨,认为此书对于研究明代中期婺源山乡家庭的经营状况、日常生活、赋役负担以及县以下社会治安、行政建置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为探讨明代分家文书书写体例之嬗变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文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正德、嘉靖年间徽州社会的变迁。南开大学常建华教授在《从“日常生活”看晚明风俗变迁》的报告中以山西洪洞县为例,从“日常生活”的全新角度解读了晚明社会风气的变化。他认为,晚明山西洪洞县的风俗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衣食住行的消费生活、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人际关系的交往、生命礼仪上均有体现。当地经济消费的奢靡和社会身份的模糊混淆等日常生活变化正是晚明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史学史研究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最新研究成果。廊坊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南炳文系统发掘了徐乾学《明史》之流传、内容及特点,认为徐乾学所成九十八卷本《明史》为撰写简练的定本《明史》的开路先锋,徐乾学在史学史上的贡献不可忽视。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从新发现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帝鉴图说》残本彩图出发,认为张居正编纂此书具有实现兼为帝师的个人政治抱负的动因。张居正通过大讲史鉴,建立起居注记录体制和纂修《大明会典》,进行史馆制度改进,扩大自己影响的同时对万历朝官方史学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外国学者带来了海外明史研究的最新动态,他们的论文大多以讨论明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为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Landry-Deron Isabelle(蓝莉)考察了16世纪贫穷的法国往中国派遣使团的原因及经过,借此描绘了法国对明代中国的认知情况。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Marie-Christine Pioffet(毕欧菲)根据《寰宇记》《东印度洋与西印度洋的历史》《中国的新潮与风雅》等法国小说描述了17世纪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并指出,由于当时人们缺乏对中国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了解,以及存在着偏见,所以他们很难在作品中准确描述出中国的异域特点。
关于明朝与元朝的关系问题,与会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在《元明之间的区隔与承接》的报告中指出,明太祖通过去元朝化强化了明政权的合法性,但也影响了明朝的进取精神,其北方战略逐渐转向保守。明成祖通过经营北方和迁都北京,以强大实力使得明朝继元朝后崛起为世界性大国。而土木之变的惨败,彻底消除了明人的北进之心,以儒家文化推行文治奠定了明朝的发展趋势。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在《元明鼎革在江南》一文中指出,通过解析洪武四年的太祖诏书和同年居住在浙江德清新市镇的一位地方士绅的书简这两种不同史料,可以看出元明鼎革之际的江南地区并未遭受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的损害,经济构造未产生变动,社会阶级层面也未见断裂。江南地区乡居地主阶级的存在,被朱元璋视为维护其王朝统治的重要力量,也是明朝安定乡村社会的重要基础。
与会学者对明代制度及其运行问题的探讨也颇有新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商传研究员在《明朝政体与君臣对立》的报告中指出,君臣对立是明代皇权政体下的一种保证国家良性运转的机制,这种机制一旦被破坏,国家政体的运转便会出现问题。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在《顶首银:明代书吏顶充之探讨》一文中指出,明代中央和地方衙门书吏服役期满出让吏缺时,责令补缺之人出顶首银的做法,自明中期起在各衙门普遍存在。明朝政府对书吏顶首银禁革无效,这既因书吏承充制度规定不完善难以切实操作,也因书吏生涯渐由绍兴地方人群所把持垄断,尤其是明中后期官场腐败恶习所导致。
在明代社会史研究中,新史料的发掘和新视角的开拓是一大亮点。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对明代徽州分家文书进行了研究。他以新发现的明代珍稀文献——嘉靖年间稿本《曹氏本素轩创承遗绩》为对象展开探讨,认为此书对于研究明代中期婺源山乡家庭的经营状况、日常生活、赋役负担以及县以下社会治安、行政建置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为探讨明代分家文书书写体例之嬗变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文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正德、嘉靖年间徽州社会的变迁。南开大学常建华教授在《从“日常生活”看晚明风俗变迁》的报告中以山西洪洞县为例,从“日常生活”的全新角度解读了晚明社会风气的变化。他认为,晚明山西洪洞县的风俗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衣食住行的消费生活、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人际关系的交往、生命礼仪上均有体现。当地经济消费的奢靡和社会身份的模糊混淆等日常生活变化正是晚明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史学史研究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最新研究成果。廊坊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南炳文系统发掘了徐乾学《明史》之流传、内容及特点,认为徐乾学所成九十八卷本《明史》为撰写简练的定本《明史》的开路先锋,徐乾学在史学史上的贡献不可忽视。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从新发现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帝鉴图说》残本彩图出发,认为张居正编纂此书具有实现兼为帝师的个人政治抱负的动因。张居正通过大讲史鉴,建立起居注记录体制和纂修《大明会典》,进行史馆制度改进,扩大自己影响的同时对万历朝官方史学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外国学者带来了海外明史研究的最新动态,他们的论文大多以讨论明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为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Landry-Deron Isabelle(蓝莉)考察了16世纪贫穷的法国往中国派遣使团的原因及经过,借此描绘了法国对明代中国的认知情况。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Marie-Christine Pioffet(毕欧菲)根据《寰宇记》《东印度洋与西印度洋的历史》《中国的新潮与风雅》等法国小说描述了17世纪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并指出,由于当时人们缺乏对中国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了解,以及存在着偏见,所以他们很难在作品中准确描述出中国的异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