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海关杂志 更新时间:2017年11月10日
2017年11月9日,中国海关出版社在北京召开了“旧海关史料数字化应用研讨会”,海关总署办公厅副主任梁金成、中国海关学会副会长左铁,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教授和各地海关60余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海关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王桦发表致辞,并介绍了中国海关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对旧海关史料数字化应用方面的开发情况。
会上,嘉宾们发言踊跃,多次肯定了史料数字化对提升史料研究的重大意义。中国海关出版社在海关史料数字化方面的深入开发与创新产品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中国海关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王桦认为,旧海关史料之所以被广泛看重,皆因旧海关管理领域除外贸监管业务之外,还涉及经济、邮政、海事航运、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换言之,如果没有研究过旧海关史料,就很难能称得上研究透了中国近代史。因此,旧海关史料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海关领域的研究,更体现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同时,她还表示,数字化,让沉睡的史料焕发价值。“从内容生产商转型为知识服务商”,“从内容产品生产升级为知识服务供应”是中国海关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探索。近十几年来,我国陆续出版了《中国旧海关史料》《中国旧海关图史》《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通令全编》《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等史料,总数已近600册。这些史料内容虽各有不同,但形态都是纸质图书。而今天,我们探讨的则是在这些出版物基础上的史料出版新形态,它有着内容丰富直观,以及信息检索便捷准确等特点。将旧海关史料数字化,正是中国海关出版社在互联网时代史料出版的新探索。中国海关出版社2015年开始规划该批史料的数字化项目,并于2016年起每年推出了一个专题数据库,预计通过5-10年的时间完成旧海关史料的整体数字化开发。
海关总署办公厅副主任梁金成认为,多年来研究海关,工作在海关,更与“档案”二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深深地感到中国海关出版社建立的旧海关通令数据库,对旧海关历史的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海关史和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松弟认为,开发数据库,并不是数据的简单搬家或重新排列,首先进行的是对数据的鉴别。这是一项门槛较高的数据整理工作,跟以往常见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古籍全文数据库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旧海关通令数据库是建设难度很大、学术意义和价值极高的一个数据库。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利用处处长、研究馆员杨智友认为,海关档案有很多为外文档案,整理起来难度很大,对于参加整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外文水平是一个考验。因此,数字化保存、开发和利用旧海关史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海关目前的数字化产品开发已体现前沿水平,我会将这份产品介绍的折页带回办公室,让正在和有志于海关史、近代史的研究者能够使用到如此便捷的产品。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德龙认为,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材料准备好,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有十分材料说十分话;没有材料就不说话。因此,海关史料的保护与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研究海关史料还有着重大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史价值、政治史价值和外交史价值。
中国海关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通令全编》(以下简称《通令全编》)全貌图,共46册,4万余页。
《通令全编》题目词云图。该图提取了9530篇通令的标题,约25万字,并通过词频分析,选取了出现频率100次以上的词汇。
在检索方面,以鸦片为例,在“历史趋势”中输入“鸦片”,即可看到1887年和1911年关于鸦片的通令件数最多,以便籍此开展相关研究。
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的《通令全编》收录了近代海关几乎所有的通令,是目前已掌握的该批史料边界最为清晰的一个专题。第一期项目确定为“通令数据库”,并于2016年诞生了该批史料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化专题项目——旧海关通令数据库。
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二十几所高校的师生使用了产品。
接下来,中国海关出版社还将陆续推出贸易报告数据库、图片库等产品。例如,当检索某个关键词时,会出现关于该词的文献、图片等多种关联内容。
注:如需申请试用该数据库,请点击链接:http://cir.customskb.com/。
联系人:刘冬
联系电话:010-65194242-7510
邮箱:winter@customsk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