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出版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及各成员馆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15年全部出版。

  此次出版的联合目录分为民国编和古籍编两部分,共收录缩微中心自成立以来至2013年6月底间,各成员馆拍摄制作的各类文献共141675种,其中善本古籍30388种,报纸4378种,期刊15230种,民国时期图书90308种。和以往相比,该目录在信息组织方式上有若干新的特点:首先,书目款目集中展示了缩微品信息、原件信息与馆藏信息,与以往书本目录相比有所创新;其次,在编制书目款目时对数据内容做了细致比对,信息展示更为科学和简洁。

缩微技术是一种利用摄影技术,将记载文字、图表、影像信息的媒介缩小拍摄在感光胶片上,然后通过显影、定影、拷贝等工艺制作成胶卷或胶片的技术,是最早用于文献抢救和保护的方法之一。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后,带领各地文化管理部门和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到文献的缩微抢救中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文献缩微资源建设体系,三十年来积沙成塔,成绩斐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正是这一成果的体现。

《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的出版,不仅丰富了我国图书馆的文献目录体系,更是近年来全国图书馆珍贵文献抢救事业在保护与建设方面并举的成果体现,意义深远。

韩永进:《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古籍编》前言

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各成员馆共同编制的《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历经两年终于告竣,即将付梓出版。此套《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的出版,不仅将丰富我国图书馆的文献目录体系,更是近年来全国图书馆珍贵文献抢救事业在保护与建设方面并举的成果体现,意义深远。
我国有五千年多年的文明史,绵延不断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典籍。这些文化典籍记录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它们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宝藏,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这些珍贵典籍能够传承至今、泽及后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图书馆工作者在文献典籍保护领域所做的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81年,中共中央(81)37号文件中指出:“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现在对有些古籍的孤本、善本要采取保护性的抢救措施。”其后,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抢救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文化部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带领全国24家成员单位利用缩微技术对濒于灭绝的珍贵文献予以抢救。自此,大规模有组织的文献缩微抢救工作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展开。
缩微技术是一种利用摄影技术,将记载文字、图表、影像信息的媒介缩小拍摄在感光胶片上,然后通过显影、定影、拷贝等工艺制作成胶卷或胶片的技术,是最早用于文献抢救和保护的方法之一。我国开展缩微技术抢救珍贵文献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经中美双方协调,分别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国立北平图书馆开展缩微拍摄,由中国向美国提供善本书的缩微胶片,美国向中国提供科技书刊方面的缩微胶片,但由于战乱,这套设备只拍摄了一些医学方面的善本书。1942年前后,我国从美国又购入了一批缩微档案,现在国家图书馆所藏的中美关系档案324卷(1790—1906),便是时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的袁同礼先生在美国国家档案局复制并运返回国的。
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后,其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文化部对缩微技术在全国的实施与发展予以有力的指导和协调,财政部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切实保障了全国图书馆缩微工作的顺利开展。30年来,国家图书馆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带领各地文化管理部门和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到文献的缩微抢救中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文献缩微资源建设体系。
30年积沙成塔,成绩斐然,截至2013年底,缩微中心各成员馆共抢救各类文献141675种,其中古籍善本30388种、报纸4378种、期刊15230种、民国时期图书90308种。其中唐、宋、元珍贵古籍1000余种,如魏徵《隋书》、李白《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杜甫《须溪批点选注杜工部诗》、柳宗元《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司马光《资治通鉴》、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朱熹《楚辞集注》、《洪武南藏》、蒋廷锡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版大藏经》等传世之作均位列其中。在缩微复制过程中,缩微中心还对各馆收藏的零散馆藏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补充,其中对各馆1200多种零散报纸补缺约224万版,对1000余种期刊补缺约2万期。一些早期的珍贵文献如《新闻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等,都是通过汇集众馆的馆藏得以再现其全貌的。
据统计,在已抢救的各类文献中,至少有20%的文献因纸张老化、载体破损等原因,现在已完全无法阅读;至少有70%的原件现在已不再提供一般阅览,取而代之的是以缩微胶片或数据库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延长原生文献载体寿命的效果。30年的文献抢救不仅实现了保护与建设并举的战略目标,同时也为揭示和利用这些文献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催生了这套《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的出版。
此次出版的联合目录根据缩微品文献特点选题,分为两部分。首先出版的民国编,收录了2013年6月底之前拍摄的民国时期文献,包括民国时期图书85594种、期刊14304种、报纸2172种;随后出版的古籍编,收录了善本古籍和普通古籍共30411种。该目录在信息组织方式上有若干新的特点,一是书目款目集中展示了缩微品信息、原件信息与馆藏信息,与以往书本目录相比有所创新;二是在编制书目款目时对数据内容做了细致比对,信息展示更为科学和简洁。联合目录的出版,标志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从抢救和保护文献典籍为主的阶段进入了抢救、建设与利用的新阶段。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始终不渝地保护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但是,对珍贵文献的保护绝不是“封存”,而是要将保护、整理揭示与研究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着这样的思路,国家图书馆在文献的保存、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性的探索,编制这套书目也是这些工作的组成部分,希望它能为图书馆工作者和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打开图书馆知识宝库的又一把钥匙。同时,文献的保存、保护也绝不是国家图书馆一家的事情,这需要政府、各级文献收藏单位、学术界、民间收藏者等各个方面一同努力。我们愿意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在文献的保存、保护与研究上展开深入的合作,做出切实的努力,共同保护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部联合目录的编撰团队同时也是我国缩微文献的资源建设者,在此,谨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当然,由于时间仓促,数据量大,在目录的编纂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