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国―ベトナム使节交流论著目录

專書

‧ 山本達郎:《南方諸國關係漢文史料集編》,南方史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 山本達郎:《越南中國關係史年表》,雲南:東南亞研究所,1983年。

‧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 : 中越關係史之一》,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 李未醉:《中越文化交流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

‧ 孫宏年:《清代中越宗潘關係研究》,吉林: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 張秀民:《中越關係史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 郭廷以等:《中越文化論集》,臺北 :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

‧ 陳益源:《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 陳益源:《越南漢籍文獻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 陶鎔等著:《中越文化論集》,臺北:國防硏究會;中華大典編印會,1968年。

‧ 黃國安:《中越關係史簡編》,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 黃錚:《中越關係史研究輯稿》,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 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 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 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補遺》,臺北:中央硏究院亞太硏究專題中心,2004年。

期刊論文

‧ 于向東:〈黎貴惇的生平及其哲學思想〉,《許昌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頁48-54

‧ 于向東:〈黎貴惇的著述及其學術思想〉,《東南亞研究》1991年第3期,頁10-17

‧ 毛翰:〈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越南歷代漢詩概說(3)〉,《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頁42-46

‧ 牛軍凱:〈安南莫朝與中越關係制度的變化〉,《南洋問題研究》2004年第2期,頁67-77

‧ 王志強:〈從1883年越南遣使來華看中越宗藩關係的終結〉,《史林》2011年第2期,頁85-91+189

‧ 王志強:〈越南漢籍《往津日記》及其史料價值評介〉,《東南亞縱橫》2010年第12期,頁71-74

‧ 王桃:〈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關於清代以前中越關係的研究〉,《東南亞研究》2006年第3期,頁83-86+96

‧ 王偉勇:〈中越文人「意外」交流之成果──《中外群英會錄》述評〉,《成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77月,頁117-152

‧ 王颋,張玉華:〈「郎官湖」與安南旅寓士人黎萴〉,《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158-163

‧ 任育才:〈隋唐時代之中越關係〉,《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1期,19715月,頁63-72

‧ 何仟年:〈中國所存越南漢詩文獻考論〉,《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3期,頁107-115

‧ 呂士朋:〈元代之中越關係〉,《東海學報》第8:1期,19661月,頁11-49

‧ 呂士朋:〈宋代中越關係年表〉,《東海學報》 第2:1期,19506月,頁171-224

‧ 呂士朋:〈宋代之中越關係〉,《東海學報》第22期,19816月,頁93-117

‧ 呂士朋:〈明代之中越關係〉,《圖書館學報》第11期,19716月,頁1-50

‧ 呂士朋:〈清代康雍乾三朝之中越關係〉,《東海學報》第14期,19737月,頁1-48

‧ 呂士朋:〈清光緒朝之中越關係〉,《東海學報》 第16期,19756月 ,頁35-80

‧ 李金明:〈明代海外朝貢貿易中的華籍使者〉,《南洋問題研究》1986年第4期,頁107-118

‧ 李建軍:〈試論沐氏家族與明代中越關係〉,《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88-92

‧ 李修章:〈讀越南詩人阮攸《北行雜錄》有感〉,《東南亞研究》1991年第1期,頁97-99+106

‧ 李謨潤:〈拒斥與認同:安南阮攸《北行雜錄》文獻價值審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6期,頁157-161

‧ 李謨潤:〈繼承與拓展:安南阮攸與中國古代詠史詩〉,《百色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頁98-103

‧ 和田博德:〈朝貢體制的本質--中國.ベトナムの邦交關係〉,《東洋文庫書報》第8號,19776 ,頁113-115

‧ 洪建新:〈《徐霞客遊記》中所反映的明末中越邊境實況〉,《印度支那》,1985年第2期,頁35-39

‧ 阮氏銀、陳益源:〈擦身而過:越南李文馥與臺灣蔡廷蘭的詩緣交錯〉,《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912月,頁77-100

‧ 孫宏年:〈從傳統到「趨新」:使者的活動與清代中越科技文化交流芻議〉,《文山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頁39-44

‧ 孫宏年:〈雍正朝《安南國陪介范謙益等奏呈慶賀詩三章折》具奏時間考〉,《歷史檔案》2005年第1期,頁124-126

‧ 孫曉明:〈試論《安南志略》的史料價值〉,《東南亞》1987年第3期,頁52-57

‧ 耿慧玲:〈越南李朝太傅劉氏兄弟墓誌考證及其歷史意義──中越政治文化比較研究〉,《朝陽學報》第5期,20008月,頁151-192

‧ 郝曉靜:〈《安南供役紀事》及朱舜水在越情況探析〉,《學術探索》2012年第2期,頁121-123

‧ 張存武:〈讀鄭永常教授《征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暨大學報》第3:1期,19993月 ,頁376-378

‧ 張宇:〈越南貢使與中國伴送官的文學交游——以裴文與楊恩壽交游為中心〉,《學術探索》2010年第4期,頁140-144

‧ 張秀民:〈安南書目提要〉,《國家圖書館學刊》1996年第1期,頁58-62

‧ 張京華:〈「北南還是一家親」——湖南永州浯溪所見越南朝貢使節詩刻述考〉,《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頁160-163

‧ 張京華:〈三「夷」相會——以越南漢文燕行文獻為中心〉,《外國文學評論》2012年第1期,頁5-44

‧ 張京華:〈從越南看湖南——《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湖南詩提要〉,《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頁54-62

‧ 莊吉發:〈越南國王阮福映遣使入貢清廷考〉,《大陸雜誌》第54卷第2期,19772月 ,頁26-36

‧ 許文堂:〈十九世紀清越外交關係之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4期,200012月 ,頁269-319

‧ 許文堂:〈范慎遹《如清日程》題解〉,《亞太研究通訊》第18期,200212月 ,頁24-27

‧ 許文堂:〈越南詩人阮攸的生平與作品〉,《亞太研究論壇》第44期,20096月,頁258-269

‧ 陳三井:〈阮述《往津日記》在近代史研究上的價值〉,《歷史學報》第18期(19806月),頁231-244

‧ 陳文:〈安南黎朝使臣在中國的活動與管待——兼談明清封建朝貢制度給官民帶來的負擔〉,《東南亞縱橫》20115月,頁78-84

‧ 陳文源:〈明朝士大夫的安南觀〉,《史林》2008年第4期,頁113-119+190

‧ 陳益源:〈寓粵文人繆艮與越南使節的因緣際會──從筆記小說《涂說》談起〉,《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2期,頁212-226

‧ 陳益源:〈越南漢文學中的東南亞新世界——以1830年代初期為考察對象〉,《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頁119-125

‧ 陸小燕、葉少飛:〈李覺使安南考〉,《紅河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頁65-68

‧ 彭丹華:〈越南使者詠屈原詩三十首校讀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10期,頁35-40

‧ 彭丹華:〈越南使者詠柳宗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頁27-29

‧ 彭敏:〈元結紀詠詩文研究——以湖南浯溪碑林與越南燕行文獻為中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頁16-20

‧ 彭蕙:〈明代洪武年間出使南洋使節研究〉,《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1期,頁80-86

‧ 湯佩津:〈從越南李朝二篇墓誌探討中越文化關係〉,《崇仁學報》第3期,200912月,頁85-102

‧ 詹志和:〈越南北使漢詩與中國湖湘文化〉,《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147-150

‧ 廖寅:〈宋代安南使節廣西段所經路線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2年第2期,頁95-104

‧ 趙玉蘭:〈從越南的社會生活看中越文化關係〉,《東南亞縱橫》1998年第4期,頁7-12

‧ 劉玉珺:〈中國使節文集考述——越南篇〉,《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頁29-35

‧ 劉玉珺:〈越南使臣與中越文學交流〉,《學術研究》2007年第1期,頁141-146+160

‧ 劉利華:〈宣德至成化年間明朝出使占城使節考〉,《韶關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24月,頁102-106

‧ 劉俊濤:〈淺析唐代安南詩人與中原士人的交往〉,《東南亞縱橫》2011年第10期,頁82-85

‧ 龍永行:〈明清時期的中越關係〉,《東南亞縱橫》1994年第4期,頁19-24

‧ 羅長山:〈越南陳朝使臣中國使程詩文選輯〉,《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S1期,頁205-211

論文集論文

‧ 于在照:〈漢字與越南的漢語文學〉,趙麗明主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4年,頁318-333

‧ 文庄:〈越南歷代漢文詩的三種思潮及其特徵〉,趙麗明主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4年,頁334-353

‧ 王偉勇:〈中越文人「意外」交流之成果:《中外群英會錄》述評〉,王三慶、陳益源主編:《東亞漢文學與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樂學書局,2007年。

‧ 阮春徑:〈中國漢字文學對越人詩歌的影響〉,王三慶、陳益源主編:《東亞漢文學與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樂學書局,2007年。

‧ 武世魁:〈古代越南有華人血統的家族在推進漢字傳播和中越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趙麗明主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4年,頁313-317

‧ 范氏釵:〈越南漢文化鄉約版本和內容字〉,趙麗明主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4年,頁367-370

‧ 孫衍峰:〈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傳播發展與變遷〉,趙麗明主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4年,頁354-366

‧ 陳義:〈北屬時期漢字傳入越南始末及其對地文化學術形成發展所起的作用〉,趙麗明主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4年,頁309-312

‧ 費香蓮:〈漢模越用:漢喃文字和越南文學〉,王三慶、陳益源主編:《東亞漢文學與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樂學書局,2007年。

‧ 鄭克孟:〈越南的漢喃遺產〉,趙麗明主編:《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4年,頁264-269

‧ 陳三井:〈中法戰爭前夕越南使節研究──以阮氏為例之探討〉,許文堂主編:《越南.中國與臺灣關係的轉變》,臺北:中央硏究院東南亞區域硏究計畫,2000年,頁63-76

學位論文

‧ 于在照:《越南漢詩與中國詩歌之比較研究》,洛陽:中國人民解放軍外語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

‧ 于燕:《清代中越使節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7年。

‧ 王志強:《論中越朝貢關係的近代轉變》,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8年。

‧ 王皓:《陳孚《交州稿》與元代的中越文化交流》,成都:四川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 張恩練:《越南仕宦馮克寬及其《梅嶺使華詩集》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1年。

‧ 劉俊濤:《唐代中越詩人往來與文化交流研究》,鄭州:鄭州大學世界史碩士論文,2010年。

‧ 鄧昌友:《宋朝與越南關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外關係史博士論文,2004年。

‧ 譚志詞:《越南閩籍僑僧拙公和尚與十七、十八世紀中越佛教交流》,廣州:暨南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06年。

‧ 楊朝欽:《西山時期的中越關係》,鄭州:世界史碩士論文,2004年。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