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

2017年12月08日11:15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子课题进展情况

(1)总体执行情况

组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执行课题的总体研究计划。鉴于课题规模较大,周期较长,2015年11月26日由首席专家王天根牵头,组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课题组;于当日召开成立会议,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工作分工:

课题组组长:王天根(首席专家);

课题组副组长:吴春梅(子课题负责人),徐国利(子课题负责人),罗检秋(子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朱正业、周晓光、邬国义、王宪明、杨琥、张朝胜(子课题执行负责人)、刘威、张朋、范子谦、高俊聪;

课题组秘书:张朋、范子谦、高俊聪。

召开“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开题报告会,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2016年3月19日,开题报告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主持报告会,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及《史学月刊》、《安徽史学》主编等参加报告会。开题报告会邀请的专家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先明教授、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帆教授等等。

开题报告会首先由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就课题的基本信息、学术史梳理及开拓空间、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主要内容、总体思路与研究路径、重难点与创新点、预期目标和课题组当前研究进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汇报。他表示,该课题旨在以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原始档案文献等为基础,对有关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系统整理,尤其侧重对刘半农、萧一山、向达、王庆成等先贤未曾涉及的 300 份原始卷宗的辑录和考释。他认为,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尚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未曾公布,且课题组已经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调阅了未曾公布文献的百分之九十五,因此,系统整理这批珍稀文献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系统整理仍有巨大的开拓空间。他指出,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多系中英关系的外交照会、清廷上谕、知县与皇帝或军机处来往的书信,还包括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英军从紫禁城的军机处、圆明园等处获得大批文件或奏折等稿本,内容涵盖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宗教等方面,涉及整个近代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其重构。

随后,与会专家对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具体研究思路展开讨论。专家充分肯定了课题的价值和研究路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先明教授认为该课题对学术的研究推进意义重大,对鸦片战争、中外关系的研究一定会有重大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罗检秋研究员表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珍藏了许多民国时期珍稀资料,恰恰可以和本课题组资料互相补充;为此,双方可以进一步展开深入合作,这必将有力推动晚清史研究。同时,与会专家也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主要包括:(1)对文献的校勘和考释应有主有次,循序渐进。(2)适当增加子课题,以使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挖掘更为全面等等。

在充分吸收开题报告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课题组于2016年3月底推进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于2016年3月22日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此次会议主要是对开题报告会中专家意见进行讨论,达成四点共识:一是,充分发掘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的未刊珍稀文献;二是,对发掘的文献考释应着重于具有重大价值文献,充分阐明其历史价值;三是,对于增加子课题的专家建议,课题组认为应在争取滚动资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子课题;四是,立即推进三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2)目前三个子课题的完成情况如下:

子课题之一: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中外关系

已完成文献录入工作(约15万字),并由子课题负责人吴春梅、课题组成员朱正业等完成一校。辑录文献的篇目主要有:①《粗定各口通商章程》;②南京条约前后的《善后条约》;③南京条约前后的《来往文书》(1842-1843);④Proclamation of colonial government;⑤《租界章程》;⑥《恭亲王照会及礼单》;⑦letters to Capt.sir E.Bour.(1842);⑧海龄书信往来;⑨耆英(Ke Ying)1843年往来信函;⑩叶名琛等十一人名片;⑾钦差徐等外交拜访名册;⑿送领事包老爷礼品单;⒀鸦片战争前后来华传教士9封信函;⒁《扣交英法国各二成银两数目清册》;⒂《香港船头货价纸》“新闻”汇编;⒃《拟剿洗英吉利策略》;⒄Treaties between han aannan,1874;⒅《大南国大皇帝与大富浪沙国皇帝决定两国结盟并友好通商》……

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献进行考释,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专著:“近代珍稀文献丛书第一辑”《开平煤矿珍稀史料研究》,王天根编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本书涉及两部分:一是利用课题组发掘的有关开平煤矿珍稀文献,考析中英开平矿权纷争的缘起及流变,并由此透视清末官督商办的现代企业与官场、市场之间复杂纠葛;二是将课题组发掘有关开平煤矿的珍稀文献进行辑录,方便后来研究者使用。论文:《庚子政潮及对中外开平矿权纠葛的影响——兼论1907—1912年前后官场与市场之离合》,王天根著,《史学月刊》2016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另有课题申报前后相关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文献考释方面的论文,主要有:《火烧圆明园时外交照会及礼单原件等稀见史料考释》,王天根著,《人文杂志》201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待刊阶段性成果:《<香港船头货价纸>“新闻”汇编及其呈现中英鸦片贸易》,王天根、林娜辑录并考释。

子课题之二: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军事行政经济

已完成文献录入工作(约20万字),并由子课题执行负责人张朝胜完成一校。

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献进行考释,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大数据时代的珍稀史料考释及史学价值所在——大英图书馆藏“发信件薄”数据化处理及其反映清帝国通讯之侧影》,王天根著,收录于《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另有课题申报前后相关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文献考释方面的论文,主要有:《道光年间台湾问题中英交涉与外交折冲——以新发现<来往文书><台湾奏折上谕>为中心的考察》,《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7期全文转载。

待刊阶段性成果:《不列颠图书馆藏晚清“嘉兴府绿营后勤呈文”并考释》,王天根、刘威著。

子课题之三: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教育宗教及社会

已完成文献录入工作(约15万字),并由子课题负责人罗检秋、课题组成员高俊聪、刘威等完成一校。

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献进行考释,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近代中英交往语境中铁路筹建及其文化心态——兼析不列颠图书馆藏“火烟车路规例”》,王天根著,“第四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清末新政语境下吴芝瑛捐产助学事件及其省思》,王天根著,《厦门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此外,王天根2016年出版的著作《近代中国报刊与社会重构的传媒镜像》(55万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第一章部分内容运用了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文献《浅说画报》,并据此探析袁世凯等武昌起义爆发后的政治运作及其大众传媒中的形象等。

待刊阶段性成果:《不列颠图书馆藏“安徽芜湖脱甲山相关土地契约文书”考释》,王天根著。《上海影视与东南亚影视小报的兴起——以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资料为例》,王天根著。《不列颠图书馆藏清末社会名流来往书信辑录并考释》,王天根、高俊聪著。《1890年科举考试答卷<咸镜道>考释》,王天根、刘润芝等著。《不列颠图书馆藏乾隆、光绪年间圣旨考释》,王天根、刘润芝、谢蕾等著。

总体而言,课题总体进展是:(1)课题组现已发掘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50万字左右,已全部完成数据录入;(2)课题组对已经录入的珍稀文献完成一校;(3)课题组对已经录入的珍稀文献的考释工作进展顺利,约完成三分之一。符合课题组预期的进度要求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查研究

课题建立在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发掘的未刊珍稀文献基础之上,其调查研究工作主要分成两步:

一是,对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未刊珍稀文献的调查研究,主要是赴英国抄录这批珍稀文献。其调查研究进展: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未刊珍稀文献计有300多个卷宗,课题组已经调阅了240多个卷宗,并将其中关系重大者辑录完毕,剩余60多个卷宗尚未调阅和辑录。但项目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已通过相关渠道得到文献获取方式。课题组2018年将赴不列颠图书馆辑录剩余的资料。

二是,对发掘和整理的未刊珍稀文献的历史价值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是一方面比堪现有文献,以确定本课题所辑录文献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对文献所涉及地区进行实地勘察,以便考释其重要文献的历史价值(这主要是因为这批文献未被不列颠图书馆收藏之前,属英国军方收藏。原系义和团运动时军机处及圆明园留存诸多珍稀文献,后被英军获取送往英国国防部等。近代中英战争中,这些文献对英方而言属军事情报,故实地勘察有助于从“他者”的视角理解其被英国重视之缘由)。计划赴荆州、芜湖、嘉兴、福州、定海、镇海、上海、严州、金华、漳州、福州、扬州、仪征、江都、甘泉、高邮、清河等地收集地方文献,以及到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五个省份进行实地考察盐运路径。目前,前一方面的工作已经完成;后一方面的工作已开展了一部分,主要是芜湖、嘉兴等地。

(2)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成功召开全国性的“‘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旨在以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研究为契机,研讨文献研究的新路径。

论坛借课题组开题报告会之契机,于2016年3月18日至20日在安徽合肥举行。论坛由课题组作为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有: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史学月刊》编辑部、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论坛收到学术论文16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40余位专家与会。

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及主要成员提交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从文献到文献传播——以不列颠图书馆藏文献所涉历史书写为中心》(王天根)、《著书难为稻粱谋——〈论语正义〉的刊行及所见清代士人生活》(罗检秋)、《近现代科学观视域下的宋学、清学及其方法论启示——以新考据派史家胡适、傅斯年的宋学和清学观为中心》(徐国利)、《晚清河南治灾赈济中的奖惩机制研究》(朱正业)、《晚清芜湖传教士兼并土地现象浅析——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文献的解读》(凡樊)等。

论坛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全方位报道(http://www.cssn.cn/zt/zt_xkzt/xwcbxzt/wxcb/)、《安徽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刊登了会议的综述等。报道称:“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的珍稀文献为当今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素材,但同时也让我们深思中国文献如何流失海外?近代中西之间文献传播的途径和方式问题如何?文献与社会传播网络有何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在认识文献传播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研究文献传播问题。”

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发布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

课题立项后,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子课题负责人罗检秋教授、徐国利教授及课题组成员邬国义等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与近现代史文献整理所需的学理、视野及路径、方法等密切相关的学术会议,发布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具体参会情况如下:

王天根参加学术研讨会情况:

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2015年11月,中国新闻史学会、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主办。

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2016年9月23日至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室、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

第六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

第四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学术研讨会,2016年10月,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

第二届全国区域文化研讨会暨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年会,2016年10月,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等主办。

“新史学青年论坛: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学术讨论会,2016年11月4日至6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史学月刊》编辑部主办。

罗检秋参加学术研讨会情况:

“近代中国社会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2016年8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社会史研究室与日本爱知大学合办。

“第二届庄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

徐国利参加学会研讨会情况:

第19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2016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主办;

“中国现代史学研究新趋势”工作坊,2016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史学方法论的革新与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研讨会,2016年11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唐文治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2017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主办。

邬国义参加学会研讨会情况:

第19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2016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主办;

“中国现代史学研究新趋势”工作坊,2016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等等。

总体而言,课题组注重利用参加国内外各种与近现代史文献整理相关的学术会议的契机,发布课题研究成果。特别是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积极在会议上发表与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史料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他在“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上海影视与东南亚影视小报的兴起——以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资料为例》论文,利用不列颠图书馆藏的广东提学司有关南洋劝学的公文、新加坡影视小报《南薰》(NAMFAN PERIODICAL.)、《消闲钟》(THE AMUSEMENT BELL)、《曼舞录》(MARLBOROUGH WEEKLY)等珍稀报刊文献,探讨清廷对南洋华侨子女的中文教育之重视,以及上海与东南亚的影视小报兴起之关系等;在“新史学青年论坛: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学术讨论会”上提交论文《大数据时代的珍稀史料考释及史学价值所在——大英图书馆藏“发信件薄”数据化处理及其反映清帝国通讯之侧影》,藉不列颠图书馆藏清末中央与地方书信往来登记册《发信件薄》,考析晚清中央与地方通讯系统等问题;在“第四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论文《近代中英交往语境中铁路筹建及其文化心态——兼析不列颠图书馆藏“火烟车路规例”》,以不列颠图书馆藏《火烟车路规例》为考察对象,探讨近代在英华人对英国铁路的观感与心态,并将其置于中英交往语境中评价其史料价值;在“从闭关到开放:中国早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庚子政潮及对中外开平矿权纠葛的影响——兼论1907—1912年前后官场与市场之离合》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藏有关开平煤矿的珍稀文献及未经整理的六封严复书信等手迹等基本史料为依据,探讨了中英开平矿权争夺中市场与官场角力。诸如此类。这些研究成果建立在不列颠图书馆所藏珍稀文献的基础之上,其论题关涉中国近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尤可见课题组发掘的近代珍稀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近代珍稀文献研究涉及文献整理的方法、理论和视野等。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方面亦多有侧重。文稿、笔记是文献史料的重要拼盘,可谓是作为时代流传下来的客观存在,亦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及社会的投影。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罗检秋在“近代中国社会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论文《社会变迁与清代汉学家的宗族观念》通过梳理清代学者留存至今的文稿、笔记等文献中有关参与或支持宗族活动的记录,讨论清代社会环境大变迁形势下清代汉学家关于有关宗族的具体主张,并借此讨论文献研究的方法与路径等。课题组成员徐国利参加第19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并提交论文为《近现代科学观视域下的清学及方法论得失:以胡适、傅斯年为中心》以胡适、傅斯年的清学研究为中心,探讨历史文献整理的方法论等问题。文章指出中国当代人文学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期,既要充分肯定胡适、傅斯年清学研究的科学观、方法论及其为建构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也要看到其存在的价值理性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弊端。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课题组重视研究成果的宣传,及时报送《工作简报》,通过中国社会科学网专题会议报道、《史学月刊》组织“笔谈”、《安徽大学学报》刊登有关会议综述等方式向学术界推介。

(1)《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自2015年11月课题立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报送两次《工作简报》,分别是:(1)《工作简报》第1期,2016年3月30日,对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相关情况的简报;(2)《工作简报》第2期,2017年7月10日,对课题组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情况的简报。

(2)《安徽大学学报》刊登课题组主办的会议综述

《安徽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刊登文章《“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暨“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开题研讨会综述》,对课题组主办的“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及课题的开题报告会进行了综述。文章详尽介绍了与会专家有关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文献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其学术价值的讨论,以及与会专家就历史文献真伪的考释,文献传播与历史记忆、历史选择之间的关系,文献传播的载体,文献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他者目光和自我审视之间的互动关联等问题展开的讨论。

(3)中国社会科学网对课题组主办的学术研讨会专题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为题对课题组主办的“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高端学术论坛进行专题报道(http://ex.cssn.cn/zt/zt_xkzt/xwcbxzt/wxcb/)。专题报道分会议消息、论坛致辞、论坛实录三大板块对此次会议进行了全方位呈现。其报道称:“通过此次会议,不仅为高质量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凝聚力量、指明方向,也是从历史文献与传播的交叉视野审视文献研究的一次尝试,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4)课题组与《史学月刊》合作,组织了“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笔谈(2017年第1期)

探讨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史学价值及文献研究的新路径等,其“编者按”称: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文献记载及其传播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如何利用系统的或碎片化的文献重建历史并解读其意义,当见研究者的思想动机及其历史书写。文献传播涉及承载文献的文化空间,文献传播与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整合更有其功用。从文献到文献传播实际上意味着学术研究价值取向的重要转向。就史学而言,当下媒介化社会省思文献传播的学术研究意义尤有价值。由于传媒技术的发展,如今人们从事学术研究从文献传播到资讯内容的获取,较之以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6年春季本刊与安徽大学合办的“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学术论坛在合肥举行,约请几位与会学者对此发表所见,希望这组文章有抛砖引玉之作用。

这组“笔谈”发表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17年第4期转载了三篇笔谈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文献的收集与开放》(金以林)、《传播视域下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及其解读》(王天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语境中文献传播若干思考》(郭常英)。《新华文摘》2017年第7期转载了一篇笔谈文章:《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语境中文献传播若干思考》(郭常英),引起学术界关注。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专著:《开平煤矿珍稀史料研究》,王天根编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本书是对开平煤矿珍稀史料的辑录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布课题组发掘的开平煤矿珍稀文献;二是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天根教授根据中英开平煤矿交涉的珍稀文献,对开平矿权纠葛的缘起及流变进行了细致考证,并由此透视清末官督商办企业在官场、市场复杂关系中的浮沉。

开平煤矿文献挖掘及解读,是开平矿权史书写的基础。本书辑录的开平煤矿珍稀文献涉及三方面:其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特藏室有关开平煤矿的未刊珍稀文献;其二,严复有关开平煤矿七封未刊书信及相关文书译著;其三,近代著名报刊涉及开平煤矿矿权纷争的相关文献。就文献研究的方法论而言,本书强调档案文献与报刊文献并重,以此探析开平矿权纷争的复杂性。档案在文献中多被视作史学求真的基石。而报刊无疑是近代中国的新媒体,近代意义的报刊这一媒体是由西方传入的。西学东渐语境中报刊嵌入近代社会结构,由此而论,媒介化社会之称谓但偏差不大。所谓媒介社会亦涉本真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功能及其历史变迁。报刊媒介所呈现与展示的社会,属本真社会的拟态环境。而本真社会与拟态社会的关联,涉及社会事件到媒介事件,报刊意义上的议程往往是媒介化社会重要的选题。史学探索中我们对新史料或未刊档案等珍稀文献的强调,是因为历史的基本复原多依赖这些史料进行记忆、重构。近代媒介化社会语境中开平矿权纠葛的探索,涉及分析史料、解读文献的多个维度与视角。

近代开平矿权史的探索中所以有这些维度与视角切入,源于矿权中外纠葛本身涉及多维立体的社会关系网络。而近代社会关系网络的运动关联历史本真以及历史研究者的求真语境。研究者对历史真相求索的过程中涉及研究者历史书写及其历史素养,后者亦涉及史学知识及其解读的方法论等。就历史文献而言,包括矿权在内的近代经济史探索显然离不开档案与报刊各自解读的社会语境及其各自的局限性。而研究者多维的视野显然有助于解读这些议题并有利全局性的关照或把握。总之,本书对开平煤矿相关珍稀文献的公布将为我们学术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

2、论文:《传播视阈下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及其解读》,王天根著,《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亦被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学术网站转载(http://www.cssn.cn/sjs/201706/t20170609_3545292.shtml)

本文就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珍稀文献的发掘,探索从文献到文献传播的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可能路径。作者指出,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多为鸦片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情报,乃从英国的国防部等移交至大英博物馆。时过境迁,它们被视作文物。后缘于类型上文献与文物的区分,图书馆与博物馆分离,这批珍稀材料转而移交不列颠图书馆,从大英博物馆剥离。不列颠图书馆藏这批珍稀材料多被视作纸质文本意义上的文献,部分材料原属清帝国军机处等。这些材料空间意义上的传播无疑能反映近代中英关系变迁,亦有史学价值。不列颠图书馆藏珍稀文献关系到当今国防、军事、外交关系的来龙去脉,具有现实特点,其流传多与商业乃至社会运行网络关系密切。

史学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解读文献内容,更要注意文献类型及其流通等,不列颠图书馆藏区域意义上珍稀未刊文献涉及土地买卖契约,有的涉及土地纠纷甚至引发官司等。此类触及宗族等人伦关系,呈现民族性,也折射商品经济的逐利等行为。考释不列颠图书馆藏这些珍稀契约关联的城乡社会关系,进而分析区域社会的历史走向,当另有深意。

3、论文:《清末新政语境下吴芝瑛捐产助学事件及其省思》,王天根著,《厦门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本文利用与梳理吴芝瑛手迹等珍稀史料探析清末新政的历史。清末新政包括教育改革,涉及废除科举制度及兴办新式学堂等。桐城世家吴芝瑛根据父亲遗愿捐产助学,拟筹办以父亲名号命名鞠隐小学堂,此本应时代潮流之义举,受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周馥支持,吴氏乡里却以立嗣延续香火而非议,显系宗法势力反弹。此非议受桐城县令及新任安徽巡抚恩铭的支持。由此吴芝瑛捐产助学暂受挫,桐城文法与宗法制度仍在桐城乃至安徽根深蒂固,安徽官场与清廷权力之间盘根错节的派系是非致吴芝瑛捐产助学义举不可预测,鞠隐小学堂得以筹办竟与恩铭被刺等官场变动有着暗合的节奏。诸多手稿等珍稀文献折射筹办新式教育等清末新政面对地方势力多重牵制,亦涉革命风潮语境中官僚之间派系之争。呈现上述历史的文献之价值可见一斑。

4、论文:《庚子政潮及对中外开平矿权纠葛的影响——兼论1907—1912年前后官场与市场之离合》,王天根著,《史学月刊》2016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亦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学术网站转载(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11803)

1907—1912年开平矿权中外纠葛再度面临抉择,涉及官场与市场的交融与对峙。文章利用诸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藏有关开平煤矿的珍稀文献及未经整理的六封严复书信及相关译著(手稿)等手迹,探讨开平矿权中外纠葛。就开平矿权的政治立场而言,官督起关键性作用。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开平矿权对外交涉中实是中方的代表,开平矿权随着丁未政潮的权力交替而有浮沉;袁世凯等意欲筹办滦州煤矿,借助官场运作,使得滦州煤矿在煤价销售上压倒开平煤矿,从而达到“以滦收开”。英方通过市场竞争付以角力,旨在“以开并滦”。恶性竞争造成开、滦两败俱伤,外交斡旋亦随之展开。随着光绪、慈禧去世及袁世凯下台,清廷政局逆转。开平煤矿与滦州煤矿终以张翼得一百万两的补偿、袁世凯之子袁克定成为中方代理人而告终,实权仍为英方掌握。市场与官场角力,竟致开平矿权再回故辙,滦州煤矿矿权沦于英人手中。清季国贫民弱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实为殖民者攫利正当性之自我赋权。比照珍稀文献,解读历史,对于至今仍为世界500强企业的开滦煤矿前世今生当有深刻的认识。

5、论文:《士人交游与文献传播》,罗检秋著,《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

在近代大众媒介兴起前,文献传播的途径仍相当狭窄。带有组织机构性质的官方藏书存在明显的封闭性,商业化的图书市场则偏重于蒙学读物、生活用书及文艺作品,因而人际网络成为学术图书的流通渠道。清代学者不像宋 明士人那样喜好聚徒讲学,而是交游活跃,往来书札浩如烟海。许多书札以书为缘,多涉赠书、刻书、评书和买卖图书,呈现出一幅广阔而生动的治学画面。

6、论文:《著书难为稻粱谋——<论语正义>的刊行及所见清代士人生活》,罗检秋著,《清史研究》2016年第4期

本文依据清代学者书札、日记等材料,钩稽了学术名著《论语正义》的刊行过程,肯定该书刊于光绪初年而非同治五年之说,且认为其延期梓行的主因并非”但求精校”,而是寻求刻书资金。《论语正义》的刊行反映了清代下层士人的生活情形,也体现了汉学家的学术理念和精神追求,而其丰富蕴涵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阐释和发扬。

7、除此之外,课题组完成了一系列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考释文章;因立项至今时间较短,未来得及发表,主要有:

(1)《不列颠图书馆藏清末社会名流来往书信辑录并考释》,王天根、高俊聪等著

该文主要对数封不列颠图书馆藏清末社会名流来往书信进行注解、考释。主要考释了鹿传霖先后任广西桂林知府、潮州府知府、河南巡抚期间所收到的清代文学家蒋琦龄,晚清戏曲理论家、文学家刘熙载,翰林院任侍读学士钟骏声、湖南巡抚庞际云等人的信札四函,此四函信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蒋琦龄、刘熙载、钟骏声、庞际云的成就、思想追求、价值观、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内容,亦呈现晚清重臣鹿传霖的为官之道以及他们各自与鹿传霖的关系。

(2)《<香港船头货价纸>“新闻”汇编及其呈现中英鸦片贸易》,王天根、林娜辑录并考释

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中国第一份商业性经济类新闻报纸,出版于1857年11月。作为经济类新闻纸,《香港船头货价纸》“新闻”栏所涉其时中英鸦片贸易记载尤为详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因此课题组对该报“新闻”栏做了较全面的汇编。《香港船头货价纸》“新闻”专栏内容主要涉及(1)外商对华贸易动态,诸如中英、中美、中法通商要闻等;(2)外人在华动态,诸如来华游历、外国钦差入京、传教士布道等;(3)军事新闻,涉及大英在华军事调度、法人攻占安南京城、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安南地方冲突等;(4)沿海港口贸易动态,涉及天津、澳门、上海、厦门、香港等港口的商业贸易等;(5)海关税收新闻,向外国人征税、通商抽税等等。反映了外商在港、津等各大港口一系列行动,揭示了英商在香港商品倾销,尤其是鸦片贸易,及外人蚕食中国贸易口岸主权的历史细节。

(3)《不列颠图书馆藏晚清“嘉兴府绿营后勤呈文”并考释》,王天根、刘威等著

不列颠图书馆藏晚清“嘉兴府绿营后勤呈文”等十余封,为嘉兴地方驻军上报请奏事宜的残件,主要记录嘉兴府绿营驻军在鸦片战争期间的兵员、战备等后勤调配。呈文所呈现的历史场景,涉及清政府在“乍浦之战”前夕对嘉兴府的驻防调整。从呈文内容可知其时绿营兵的装备并不精良,而且质量较差。作为绿营基本兵种的马兵,在战时出现了战马大批倒毙的问题,此亦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绿营制度的驰废状况。

(4)《不列颠图书馆藏“安徽芜湖脱甲山相关土地契约文书”考释》,王天根著

不列颠图书馆藏“安徽芜湖脱甲山相关土地契约文书”,事关清代早期及中期安徽芜湖脱甲山土地买卖及其纠纷诉讼。这批文书有近五十封地契,其内容主要是义和团运动后部分村民将山地捐献给英国传教士,涉及到官府、村民的墓地、传教士及中英关系,可谓残破江南社会的经典个案。脱甲山又名秃矶山,是清军入关后明王朝最后流亡政权福王被俘之地,为扼长江咽喉的军事高地。新发现文书有利于我们研读西方基督教在中国遭遇到政教(包括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所谓道统意义上的儒释道合一)抵制及相应的社会结构等所决定的政统,以及日常生活信仰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亦反映了部分西方在华教徒的狂热及其政治谋划,乃至传教心理、心态等在新的文献上都有细致入微的的呈现。

课题组供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