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封越健:“港口-腹地”理论能解释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吗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7月04日   09 版)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九卷),吴松弟主编,戴鞍钢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17年出版,916.00元

  吴松弟教授主编、戴鞍钢教授副主编的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经过25位作者近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2014年至2016年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这套《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全书达510万字,从空间角度描绘了一幅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宏大画面。除第一卷“绪论和全国概况”外,分为江浙沪、华中、西南、华南、闽台、华北与蒙古高原、西北、东北八卷,分区域论述工业、农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金融、城市、人口等产业和要素的发展及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包括以往研究相对薄弱的西北、西南等地区,亦有全面深入的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跨越地理、经济、历史三大学科,是国内外首次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进行完整、全面、深入研究的多卷本著作,也是第一部综合性的历史经济地理著作,弥补了长期存在的学术空白。这套书规模宏大,内容翔实厚重,资料丰富多样,称之为近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殆非过誉。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在理论、观点、资料等方面有诸多创获,不但对于历史地理学研究,而且对于中国近代史、近代经济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笔者以为该书最重要的创获有两点,一是全面阐述了近代经济地理的主要特点及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提出东西差距到了近代逐渐发展为我国最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空间进程表现为“自东向西,由边向内”,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大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形成;第二是以“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为理论框架和切入点,较好地解释了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动力、方向、区域差异及其成因等,是这套书的鲜明特色和理论贡献。这一“自东向西,由边向内”的“港口-腹地”近代经济地理格局,是理解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的关键,也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因此,这套《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对于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国情,对于国家经济布局以及振兴东北、开发西北等国家战略都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可以说,这套书也是一部经世致用之作。

与一般的史学著作偏重史实描述不同,《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有明确而强烈的理论追求、理论自觉,而不满足于历史事实的描述。第一卷“绪论”专门探讨这套书的理论框架,明确提出:这套书要“探讨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研究时需要重视的关注点”,列出了七个重大问题:一,中国近代史的主线索是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二,沿海通商口岸是各区域现代化的始发地和重镇;三,广大的内陆腹地同样发生了较大的经济变迁;四,“港口-腹地”是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的主要途径;五,进出口贸易是促使传统经济变迁的主导因素;六,市场化、外向化和半工业化的作用不容轻视;七,各区域的现代化进程存在较大的差异(第18—36页)。这七大问题,涉及到国内外中国近代史学界、经济史学界始终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如近代史的中心线索,近代化的动力问题,冲击—反应模式以及中国中心论,传统经济的近代转型,市场化、工业化及其对近代化的作用,通商口岸的作用,区域差异及其原因,等等。

这套《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各卷作者治学严谨,讲求规范。一是对于基本概念有准确的界定,如第一卷对于“港口”“口岸”“腹地”“空间进程”“经济区”“进出口贸易”的界定。对于腹地的概念,还特别说明现代地理学者有海向腹地和陆向腹地,而这套书既然以港口及其对自己背后地的影响为考察内容,所说的腹地只能是陆向腹地而不是海向腹地。其他各卷也大多有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如第五卷对于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近代、岭南、两广概念,第六卷绪论第一节闽台地区研究范围界定,第七卷绪论第一节对华北经济区、华北经济地理、蒙古高原经济地理界定,第八卷绪论第一节西北地区的范围界定,第九卷绪论第一节东北经济近代化的空间范式探讨,“港口-腹地”分析框架的相关概念。二是关注学术史研究,除第一卷有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外,其他各卷也都在绪论中安排专节回顾相关学术史或研究述评。

这套书各卷作者对史料的发掘下了极大的功夫,笔者仔细看过每一卷的参考文献,真是惊叹于参考文献的丰富,可以说是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既有中文资料,也有外文资料;既有传世文献,也有契约文书等民间文献,包括海关资料(含统计报告、贸易报告与领事商务报告等)、晚清民国时期政府档案、民间文书、报刊资料、官方和学者的实地调查报告、地方志和文史资料等等。许多专家都指出这套书资料上的一大特点和贡献是对大量旧海关资料的发掘利用。笔者以为,发掘利用大量稀见的地方性史料也是该书在资料上的一大特点和贡献,这类稀见的地方性史料非长期深入研究该地区者,是难以获知的。

目前国内学术界课题、项目讲究组织团队,很多课题、项目都是集体完成。集体项目的优势和不足学界已有不少议论。现在看来,一些集体完成的学术著作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组织团队时,常常优先考虑同事、朋友,尤其一些单位的集体课题更是如此,甚至采取“拉郎配”的方式,而不是从参加者的学术专长和项目课题的学术需要出发,这样的集体项目成果,学术质量肯定是难以保证。这套《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规模宏大,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也是一部集体著作,共有25位学者参加了这套书的撰写,无论是第一卷的各专题,还是各分卷区域,都是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其中既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主编共同开创“港口-腹地”研究的朋友和博士生,更多的来自大陆和港台的学者,这就保证了这套书的学术质量,避免了集体项目经常容易出现的弊病。主编在第一卷指出,由于本书的特点,它“是一本既不同于历史研究,不同于经济研究,又不同于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历史经济地理著作。为达此目的,也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自然不能采取面面俱到的平面叙述方法,只能抓住主要线索,以其为中心展开论述,然后扩大到受其影响的相关方面”(第40页),由此各卷都严格遵循以“港口-腹地”为主线,使这套《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九卷本成为一部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系统的专著,而不是一套松散的丛书。这套书各卷又充分发挥了撰稿人的学术特长,纵观各卷,可以看到各卷风格不同,各具特色,有的长于史实描述,有的理论分析色彩浓厚。这种学术组织方式,是值得赞赏的。

这套书自然有进一步深化和改进的余地。笔者这里仅能指出一点。这套书的主体是将全国分为八大区域论述经济地理,那么这八个区域是何种性质?是不是经济区?其划分的标准和根据是什么?这些都应该在第一卷“绪论”中有所说明。但第一卷“绪论”中,对此仅简单地说:“考虑到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邻近区域的联系性”,本书将全国各区域分为八卷(第41页)。八个分卷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亦各不相同。第二卷“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第四卷“西南近代经济地理”和第八卷“西北近代经济地理”都没有说明区域性质;第三卷“华中近代经济地理”认为是“经济单元”;第五卷“华南近代经济地理”没有指明区域属性,只是将“华南经济地理”视为在时间、空间、资源配置的交集;第六卷“闽台近代经济地理”认为福建和台湾是两个“经济地理区”;第七卷“华北与蒙古高原近代经济地理”认为华北是“经济区”,但没有明确蒙古高原是否经济区;第九卷“东北近代经济地理”也明确东北是“经济区”。至于各卷所涉及的地域之所以构成一个“区域”的理由,第二卷、第四卷没有说明;第三卷简单地说:“近代历史上,这四省(引者按:指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大体构成中国近代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单元”(第1页);第五卷第一章“正在浮现的新经济地理图景”某种程度上论证了“华南”成为一个区域的依据;第六卷从行政区划、贸易交通联系、地缘、人口、贸易结构相似性等方面以三百余字简要说明了将闽、台合卷的理由(第1页);第七卷将“区域范围界定的方法取向”单列一目,提出至少有分区域研究的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两种研究方法,作者倾向于后一种方法,即不预先限定考察区域的空间边界,而是考察影响该经济区构建的基本要素(中心、腹地、交通、产业、网络、结构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革与拓展过程,动态描绘相关经济区的发育状态和历史作用(第1—2页);第八卷仅说明“今天我们所谓西北,均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地域划分,因此,本篇也以今天西北五省的划分为区域界定,所涉内容以此为准”(第1页);第九卷用一章32页的篇幅论述“近代经济区形成的自然环境、历史基础与影响因素”。此外,若干卷有次级区域分篇撰写,有的也没有说明其划分依据。笔者认为,作为一套有统一指导思想的专著,对于区域性质和划分依据,应该有全书一致的较为详细的界定和说明。

这套书的某些地方也可做得更加精细。索引除了地名各卷一致外,其他分类各卷不尽一致。如行业,第二卷与商品在一起,第三卷和第六卷则与企业在一起。人名索引各卷都单列,但第四卷没有单列,而放在“农工商交金融行业组织”里面,标题中还没有标出人名。

参考文献分类各卷也不一致,并且存在少量错误。试举数例。第一卷《中国棉纺统计史料》编者误为严中平(第491页),应该是上海市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筹备会。第五卷杨端六《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出版机构误为中央研究院社会调查所(第338页),实际是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作者除了杨端六,还应该加上侯厚培。第六卷《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编者应该是李文治,写成了章有义(第469页);第470页《厦门工商史事》出现了两次。第八卷将《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分列在两类文献,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三辑列入历史资料(1)“实录正史别史政书等”(第637页),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则列入历史资料(3)“文集游记日记等及各种资料汇编”(第640页),这套《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显然不应该列入“实录正史别史政书等”。第九卷《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研究》作者之一许檀错为徐檀(第328页),显系输入错误。各卷参考文献格式都是普通文献格式,而第五卷却采用了中国知网的标注方法,与其他各卷不同。

在祝贺这套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出版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将来有更多历史经济地理的论著出版。无论多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都只是永无止境的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一俟出版发表,即是后人研究的起点,而非终点,对于这部《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来说,也是这样。除了这套书提出的“港口-腹地”外,将来也会有学者从其他角度,提出其他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学术界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艳的繁盛景象,学术道路才能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