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林文勋、黄纯艳主编《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出版(含目录、后记)

书名: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主编:林文勋、黄纯艳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2017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20321532

页数:433页

定价:118.00元

目录

“资本主义萌芽”范式与明清经济史研究……徐泓(1)

财政、经济与社会:中国财政史的研究路径……陈锋(33)

宋代财政史研究的取径与方法……杨宇勋(58)

中国古代技术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以宋代造船业为中心……黄纯艳(6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傅衣凌先生为例……钞晓鸿(102)

史料、方法与理论:冀朝鼎先生的中国水利史研究……钞晓鸿(126)

区位、交通与南宋空间经济……张锦鹏(151)

金元之际“银钞相权”货币流通格局的确立……王文成(175)

明清山西商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创新及启示……周建波(205)

分工论与先秦历史研究……林文勋(235)

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理论体系……林文勋(252)

“农商社会说”的学术背景与理论资源……葛金芳(270)

史料与量化:量化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讨论之一……李伯重(294)

量化与比较:量化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讨论之二……李伯重(316)

大数据时代与经济史计量研究……陈争平(340)

地权市场与农户经营:制度经济学的考察……龙登高(350)

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消费研究……吴晓亮(362)

唐宋变革论与宋代经济史研究……黄纯艳(386)

王朝贡赋体系与经济史……刘志伟(416)

后记……黄纯艳(439)

后记

秋天的云南大学最令人向往的风景是金黄的银杏。大概是昆明气候的原因,银杏叶由绿转黄,不紧不慢,直到深冬,仍有金黄的叶片挂在枝头。赏银杏的去处很多,据说昆明著名的就有八处。百年学府云大的银杏独有意蕴,自然美景铺陈在文化的底色中,最牵动人心。有个排行榜把云大校园列为最美校园全国第四,可见云大不惟称美于云南,更闻名于全国。

大概少有人知道云大的参天银杏出自数十年前一个普通校工武文忠。武师傅一株一苗种下夹道百余米的银杏苗,长成如今闻名全国的风景。银杏树不仅贡献美,还贡献价值很高的白果,但它生长缓慢,公公栽树,孙子摘果,又称公孙树。李埏先生佩服武师傅的奉献和成就,把他创立的中国经济史学科比作公孙树,特作了《我爱公孙树》的寄语。他筚路蓝缕,从一己之力起步,建立队伍,培养学生,希望他载下的公孙树苗,两代三代以后成长为参天大树。

如先生所期望,从先生到武建国、林文勋、吴松、吴晓亮、张锦鹏等三代数十人的努力,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学科这棵公孙树从一棵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先后成为全国最早的两个唐宋经济史博士点之一、云南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形成了以商品经济史、土地制度史为主的学术特色,建立了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声誉。

2016年9月到2017年1月,我们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大学、中正大学(台湾)、云南省社科院的十二位中国经济史研究顶级学者和四位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学者,共同开设“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如刘志伟教授、陈锋教授等多位学者表答的:他们应邀在李先生开创的学科讲坛上授课,心怀崇敬,感到荣幸。作为先生的学生,坐享海内外名流大家在云大经济史讲坛上纵论古今,各现其美,我们首先感念先生的恩泽,是先生的崇高影响和他建立的云大中国经济史学科的良好声誉使诸位名流大家欣然应邀授课并觉荣光。历时四月余,先生题额的文渊楼和文津楼中,每周一位名家登台,展现学问之美,人格之光,真乃稷门盛事。从游之乐虽然易逝,醍醐余音仍绕梁不绝。

9月2日,葛金芳教授在摄影机、化妆师和一众服务者的簇拥下,以贯通古今的满腹经纶和“三十五公岁”(葛老师自诩)的阅历自信,在讲台上下恣意挥洒,以满堂彩开启了课程的第一讲。葛老师的老友虞云国教授以特殊的亲密方式称赞葛老师“素颜倾城,何须化妆”。自此,课程的化妆环节成为最惹眼的亮点。

周建波教授既是经济史研究名家,也是教学名师,他生动活泼的讲课风采、历史现象的经济学阐释,让听者叹为观止。李伯重教授、陈争平教授、仲伟民教授是清华经济史团队的领军人物,也引领着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的潮流。李老师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讲授,古今中外融于一炉,令学生们高山仰止,以至于不敢轻易提问。陈老师令学生们第一次见识了文科一级教授的温和博雅,感受了陈老师对其导师吴承明先生的无限尊崇。仲老师睿智敢言,思想敏锐,引来众多粉丝聆听讲课,杨毅主编还率领云大学报编辑部全军出动,迎接这位全国期刊界的领头人。

诸位名家的授课吸引着云大、师大、财大,以及来自社会的人士慕名聆听,而听众来得最远的是刘志伟教授的课堂,刘老师的两位学生和粉丝不远千里,从内蒙古和浙江的专程赶到昆明听课。徐泓老师为赶着课程的化妆时间,匆匆刮脸留下的血痕,边化妆边草草用餐,令我愧疚不已。幸有王芝芝老师对着徐老师的定妆一句惊叹“原来你这么帅啊”,让我觉得可算给徐老师留下了值得纪念的瞬间。

杨宇勋教授的学问和酒量皆令我高不可攀,但九天的出入相伴,更让我见识了他豪放大气之下的细致和宁静。宇勋教授与徐泓老师在昆时间交错几日,对徐老师,如同他私下对我说的“在老师面前要做乖小孩”,执弟子礼甚恭。北门书屋的豪饮轻取了晓忠和志刚后,四顾无敌的他爱上了昆明莲花池的素食。当然,难忘的还有我们不约而同地背着同款的Samsonite双肩包。

钞晓鸿教授为两讲课程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备课,除了用严谨的逻辑、深入的挖掘,呈现了两堂精彩的课程,他对史事细节、文献版本完美主义的追求,也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绝佳的学术训练课。陈锋教授是最后一位外校授课专家。他备课以前认真地看了此前所有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从课程内容和服装领带都作了巨细靡遗的准备。课后的黑盐井考察让我和小平教授跟着陈老师又受了一堂精彩的现场教学。

登高教授、文成教授、晓亮教授、锦鹏教授和我等先生一众弟子由掌门师兄文勋校长亲自领衔,轮番登台,如同给先生的学业汇报。文勋教授在身不由己的政事中,见缝插针地讲授了两讲,成为了云大学生们的盛宴。“听了校长大大的课”成为学生网上传扬的喜讯。听校长的讲话或有机会,而听作为学者和学术名家的校长两堂精心准备的课,不是每届学生都能有的幸遇,一定会成为他们大学生活可长久回味的美好纪念。

龙登高教授是先生最赏识的弟子之一,先生曾手书杜甫“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诗相赠。如今名满学界的登高教授积极参与了课程筹划,认真准备授课内容。看着课堂上意气风发的登高教授,心里不由想起先生称许的“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文成教授以他一贯的严谨认真,西装革履,如临盛典,展示了他博士论文宋代白银研究向金元的拓展。晓亮教授和锦鹏教授是课程中仅有的两位女学者,化妆师锦上添花的装扮,有如神仙下课堂,学生们惊叹、合影、献花,掀起了二十讲课程中的两次高潮,当然还有相映成辉的精彩讲授。

如课程规划的预期,二十讲课程全面地反映了目前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整体状况。计量经济史、制度经济学、富民社会、农商社会、贡赋体系、社会经济史、水利史、技术史、财政史……精彩纷呈、新思涌动的每一讲汇聚成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创新的浪潮,呈现出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而这些浪潮的背后我们可以窥见其清晰的来路:传统理论的扬弃、中国话语的构建和国外理念的借鉴。

传统理论的扬弃即继承、反思和创新。仲伟民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诸种范式及其演变历程,从经济史角度反思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徐泓教授讨论了曾是五朵金花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局限和贡献,探索学术创新的路径,提示学术反思的理性。陈锋教授和杨宇勋教授总结了中国财政史研究的史料、理论与方法,评说众家之长,揭示研究路径。钞晓鸿教授讲述了如何继承与发展傅衣凌先生中国社会经济史和冀朝鼎先生中国水利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王文成教授、吴晓亮教授和张锦鹏教授在李埏先生商品经济史研究的路径上开拓发展,讨论了金元货币体系、古代消费经济和空间经济问题。周建波教授以经济学的视野重新阐释了山西商人金融体系的特点和创新。黄纯艳教授反思了中国古代技术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讨论了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空间与制约。学术研究正是在扬弃传统中寻找前行的方向。

传统理论的自身局限和简单运用的偏离史实,促使学者探索更契合中国历史发展特点的阐释框架和理论体系。林文勋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理论体系正是阐释中国历史演进脉络的中国话语,其从分工论视角对先秦历史的解构也是如此。葛金芳教授系统讲述了其农商社会说的理论体系、学术背景和理论资源,从另一个角度构建了阐释中国历史发展特点的中国话语。刘志伟教授提出的王朝贡赋体系有别于以往的阐释框架,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下有别于市场体系而又与其密切相关的贡赋体系构成的经济演进。这些探索和成就正是当前中国学者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使命和努力。

国外理论的借鉴和激发历来是推进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动力。计量(量化)史学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经济史研究方法。李伯重教授对量化方法在史学研究中运用的讨论,指出了对史料的量化处理可以揭示其他方法难以反映的问题,也有利于更清晰的比较研究,首先是史料的正确辨识和运用,以及比较前提的成立。陈争平教授分析了目前经济史计量研究的三个流派,提倡立足于历史学方法,以系统数据搜集和辨析为基础的经济史计量研究。龙登高教授用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阐释了中国古代地权市场与农庄经营,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如何创造出复杂多层的地权形式,解决多样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需求,并以古代智慧为现实经济寻求出路。黄纯艳教授梳理了唐宋变革论的演变及其对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影响,指出重新审思唐宋变革其要不在证成或者辨伪,而在其产生百年来对宋代经济史研究变换角度、拓展视野、激发议题的重要意义。

而最令人感触的还是学术传承的力量,学术基因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者们的学术生命。十六位来自中国经济史研究重镇的学者,以他们的讲题取向和学术风格演绎了一部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学案,讲述着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学派源流。梁方仲先生和汤明檖先生开创的中山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重视从赋役和财政角度阐释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刘志伟教授继承和发扬了方先生和汤先生的学术路径。武汉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由李剑农先生、彭雨新先生创立,形成通贯研究,注重财政史的传统,陈锋教授的研究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扬和拓展。厦门大学傅衣凌先生开创了社会经济史研究,钞晓鸿教授继承了傅衣凌先生、陈支平先生的学术衣钵。李埏先生在云南大学开创了重视商品经济史、土地制度史,关注两次社会经济变革的学术特点,林文勋教授从商品经济史研究生发出财富力量和富民社会的理论体系,从分工论阐释春秋战国重大的社会变革,正是对这一学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葛金芳教授农商社会理论则可以看到赵俪生先生关注土地制度、农民问题的影响。陈争平教授一切理论皆为方法论的研究态度正是吴承明先生学术思想的要义。授课专家皆为各有建树,成一家之言的名家,却无不接续着前辈的学术生命,立足前人,开拓创新。

感谢十六位学者共襄盛举,开创了一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上未有之事。参加这一盛举的不仅是十六位授课专家。云南大学研究生院赵琦华院长将本课程列为云大第一门研究生慕课课程,聘请了清华51制课团队和云南省电视台的摄制和化妆团队,使本课程从内容到形式真正成为一门“高大上”的课程。徐媛媛副院长直接指导、协调课程的具体事宜,并多次到课堂听课。云南大学社科处李晨阳处长为课程顺利运行给予了切实的支持。薛蛟老师作为制作团队的负责人以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为课程拍摄提供了有力保障。云南省电视台的化妆师童老师和她的化妆团队每次课程都最早到达工作岗位。还有使课程拍摄始终顺利而几乎未让人感受其存在的三位摄制人员,贯彻了薛蛟老师不介入、不影响的工作原则。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付出。

本学期是中国经济史研究所的诸位同仁:志刚、晓忠、雁伟、锦鹏、政超最忙碌的一个学期。大家各负其责,分担着课程的教室、公告、报销、录音、整理、联系专家、安排食宿等等各项具体工作。呈现给听众的二十讲精彩讲课和九场专题讲座,背后繁杂一应事务主要由志刚、晓忠和雁伟精心安排,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他们都是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培养的优秀人才,真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多位授课专家夸奖了我们的研究生比他们985高校学生素质更高,听课之认真,互动之积极,提问水平之高在他们授课经历中不多见。我想,一则是云大学生素质确实值得骄傲,二则是该课程积聚了最优秀的学者、最前沿的研究,令同学们心怀敬畏和虔诚。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感谢他们为母校赢得荣誉。

学科建设有忙于种花者,有热衷植树者。花儿应景、夺目、热烈,但生命短暂,随风变换。而李先生以栽种公孙树的精神建设中国经济史学科,历三十余载,茁壮成长,根深叶茂。“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是众人在先生开创的园地里协力栽下的一棵公孙树。它不会因讲台的落幕而中止,随着纸质教材的出版和网络慕课的完成,必将嘉惠更多学子,永留于中国经济史学术事业的史册上。

黄纯艳

2017年1月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