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伦敦会特藏简介

黄韫瑜

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是国家级的图书馆,负有保存本国文献的重任,同时也非常重视非英语出版物的收藏,其中中文馆藏就有26万余册,为南半球之冠。中文藏书中有一批特藏书籍,是19世纪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下称伦敦会)来华传教士所出版及收藏的中文书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包括一批传教士收藏的太平天国原始文献。

伦敦会成立于1795年,是一个超宗派的新教传教组织,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为其派往中国传教士中的代表者。马礼逊在1807年9月到达广州以前,已经致力学习中文,后来他的中文程度已足够从事翻译圣经、编纂中文字典和翻译其他西方著作。他和后来的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在1815年出版了一份中文月刊,即《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并于1818年在马六甲设立了一所中英双语学校,名为英华书院。马礼逊、米怜和后来也到中国传教的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以及协助他们刻书传教的中国助手梁发等所做的工作,在这批藏书中可得到印证。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认为伦敦会的藏书极具收藏价值,特别是关于太平天国的部分。于是在1961年在伦敦买下这批藏书,1962年初运抵澳京堪培拉,收藏于该馆亚洲部,定制中式书匣,予以保存。2000年,国家馆决定为伦敦会藏书编目,2001年3月将书目数据做成目录,供学者使用。书目列举了全部619种书籍,包括8种中文连续性出版物,12种中文舆图,37种日文书籍以及3种韩文书籍。其它是传教士们收藏的中文书籍、他们从外文翻译的书籍,以及他们自己撰写的中文书籍。

伦敦会的这批藏书中,关于新教教义、传道等方面的书籍,约占三分之一弱的比例。当中包括圣经的各种翻译本,既有整本新旧约全书,也有其中独立的章节;既有翻译成官话的,也有翻成中国各地方言的,比如上海话、苏州土白、广州话等;既有前述的麦都思1843年在上海设立的墨海书馆(London Mission Press)出版的,也有美国新教传教机构美部会1845年在宁波设立的美华书馆出版的,19世纪初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出版的,19世纪末的广学会出版的,更有太平天国当局出版的。还有各种教义问答,耶稣生平介绍和包括唱诗、祷告等新教仪礼阐述,其作者几乎包括了19世纪来华的所有主要传教士,如马礼逊、米怜(有时用化名“博爱者”)、麦都思(有时用化名“尚德者”)、科力(David Collie,化名“种德者”)、郭士立(Charles Cutzlaff,化名“爱汉者”)、杨格非(Griffith John)等等。另外比较特别的书籍有基督教重要著作《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有6种翻译本;《耶稣之来历》一书则为整个特藏中唯一用了3种语文(汉、英及马来语)写成的书。除了这些关于新教的书籍,还有一些是关于中国其他宗教的,包括佛教、道教、回教等等。

这批藏书中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历史和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书籍。有《孟子》等儒家著作和不同版本的《道德经》,有关于《春秋》的著作和《明鉴易知录》等,有不同版本的《三字经》、《千字文》和《正音撮要》、《切韵指掌图》,以及关于粤、沪等方言的书籍如《初学粤音切要》、《新字上海土音》等,还有小说《红楼梦》(1811年东观阁刊本)、《金玉缘》、《龙图公案》等。当时科举考试“考前必读”的如《广东闱墨》、《山东闱墨》等也在其中。

传教士们翻译与撰写的关于科学知识、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在这批藏书中占有相当分量。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翻译的《代数学》(1859)(括号中为出版年份,下同)和《谈天》(1853),玛高温(Daniel J.MacGowan)译述的《博物通书》(1851)和《航海金针》(1853),以及传教士瑞思义和中国助手许家惺合作译编的《宇宙趣谭》和《森林趣谭》(均为1919),传教士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撰写的《天文略论》(1849)等等。还有华花圣经书房出版的《地球说略》(1856),墨海书馆出版的《大美联邦志略》(1861)和20世纪初上海美华书馆出版的《地理志略》(1906)、《地理志问答》(1916)等。医学知识方面,伦敦会藏书中有合信医生翻译的《全体新论》(1851)和《妇婴新说》(1858),还有4种介绍防疫注射的《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1805)、《引痘略》(1831)、《引痘新书》(1854)和《引痘学》(1861)。

伦敦会藏书中还有一些关于社会问题的书籍,为数不多但颇具特色。其中包括劝戒鸦片的书,如《劝戒社汇选》(1876)、《劝戒食鸦片烟》、《鸦片指迷》(1832)和《中外除戒洋烟策论》等。还有的是关于女性问题的书,如宣传反对裹脚的《莫包脚歌》(1898)和介绍世界其他地方女性现状的《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1903)等。另一些有关当时社会状况和公益事业的书籍,如《上海育婴堂征信录》、《同仁堂征信录》(1844)和《上海栖流局,同仁堂,育婴堂商船捐征信录》(1844)等。

伦敦会藏书中亦有一批清政府的外交文件,像已装订成册的《奏定弗兰西国贸易条约》(1844)和《奏定亚美利驾合众国贸易条约》(1844)以及还是手稿形式的《大英国书札》(1842)。

这批藏书中最具价值的,相信是太平天国印书的部分了。藏书中总共有24种印书和3种告示。太平天国当局与当时在华的西方外交官员关系密切,接触颇为频繁。这些印书都是他们赠送给外国官员,再由外国官员转赠在上海的伦敦会的。印书的内容有关于新教教义的,如圣经翻译本、麦都思撰写的《天理要论》等。但主要仍是关于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政权所设立的各种制度和颁行的诏书、颁布的告示等。如始刻于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的《幼学诗》,壬子二年(1852)的《太平礼制》、《太平军目》、《太平诏书》、《太平条规》、《颁行诏书》等,癸好三年(1853)的《太平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伦敦会这批藏书,使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收藏太平天国文献的中心之一。据本馆亚洲部前负责人王省吾先生考证,该批太平天国印书虽大部分在海外不同的图书馆或博物馆亦有收藏,但其中的一幅太平天国的告示抄本和题为《真天命太平天国东王杨西王萧为奉天诛妖救世安民事谕》的告示原刻本等,均为已知世上的仅存藏本。中国学者王庆成先生编纂、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太平天国文献十二种》,其中之一种《天父下凡诏书(第二部)》,即摄自本馆的收藏;王先生认为该书亦可能是实际仅存的孤本。

伦敦会藏书中的中文连续性出版物包括传教士编印出版的《中西闻见录》、《格致汇编》、《中西教会报》及《万国公报》。前两种致力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由传教士在上海设立的格致书院出版;而《万国公报》则由伦敦会传教士创办的“同文书会”(后称“广学会”)出版,在维新运动前读者量很可观,对当时的知识分子及思想较开放的官员有不小影响。12种中文舆图中,有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在1674年左右所绘制的世界地图翻刻本;我馆舆图部也收藏有1674年的原丝绢本世界地图。其他舆图则为中国全国、北京、广东及福州府的地图。日文书籍中大部分为日人著作,包括小说、浮世绘等,也有日人翻刻的中文书籍如《梵语千字文》、《增订本草备要》等。韩文书籍有3种,都是韩国的出版物,其中以《东医宝鉴》年代最久,出版于1613年。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欢迎中国学者利用所收藏的伦敦会藏书,并索取目录。

(通讯地址:Asian Collections,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Canberra,ACT2600,Australia。

电子邮件:wwong@nla.gov.au)

原网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