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全5卷)出版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全五卷)

作者: 龚胜生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出版年: 2019-9
定价: 1280
ISBN: 9787533337957

前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的价值》,最终要由使用者来评判,但这里,本人仍要在此对其做一个自我评价。我认为,本《汇编》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1.本《汇编》出版的价值

第一,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中国疫灾史料,汗牛充栋,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关注的多是水、旱、蝗、震等灾害史料的整理,而对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顶级灾害——疫灾,尚无人进行专门、系统、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本《汇编》的出版,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它是不可替代的。

第二,具有工具书性的价值。人口是社会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疫灾能通过对人口的危害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深层次系统,因此,本《汇编》不只是为历史疫灾研究提供数据库,而且还能为人口史、地方史、灾害史、医学史、经济史、环境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类似于工具书性质的价值。

2.本《汇编》出版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发掘疫灾史料中的科学信息。疫灾史料中蕴含着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各自以及彼此互动的许多科学信息,本《汇编》的出版,是对中国三千年疫灾流行记录的系统集成,对于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与健康、生物与社会的关系都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第二,有利于防控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疫灾属于生物性灾害,导致疫病流行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也在不断地进化、变异,随着人类对自然干预的加剧、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人类活动的频率、模式、空间的变化,突发性瘟疫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除,本《汇编》的出版,对于卫生部门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防控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也可以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第三,有利于促进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历史是个多面貌的女神,须从各个侧面才能窥知其真相。学科交叉与方法集成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形成机理等研究的深入,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灾害学、流行病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走到了一起,因此,本《汇编》的出版,也有利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

原文

“《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研究与编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30日10:04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2012年10月项目获批以来,课题组明确分工,精心制定研究方案,认真展开研究工作。目前课题正按研究计划有序推进,已经取得一批研究成果,包括著作书稿5部,地图集1套,数据库3个,软件1套,学术论文11篇,学位论文11篇。

各子课题研究进展具体如下:

1.子课题一:中国历史时期疫灾地理规律研究及制图

本子课题已分时段完成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前、中、后期)、清(十个帝王朝代)等历史时期疫灾地理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时期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绘制完成疫灾分布地图。其中,北宋以前诸朝,均已发表论文,南宋与元朝的论文已经撰成并投稿,明清两朝的疫灾,已经完成初稿,将陆续成文发表。

2.子课题二:中国历史时期疫灾环境机理研究及制图

本子课题已完成明代全国、明代江南、明代福建、清代两广、清代江南、清代安徽、清代云南、清代山西、清代江西、清代河南、民国河南等时空尺度的疫灾环境机理研究,初步揭示了影响疫灾形成和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重点研究了疫灾与气候变迁、与自然灾害、与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的关系。

3.子课题三:中国疫灾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开发

本子课题是在疫灾史料数据库支撑下,开发一套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疫灾数据输入、数据查询、疫灾信息综合显示、疫灾过程模拟、疫灾专题地图绘制及输出等功能。目前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矢量化了中国古代各朝代及民国时期的政区地图,对宋代以来的行政区划进行了研究,绘制了从北宋到民国时期的分县政区的数字化地图;二是开发了一个疫灾地理信息系统的案例——“清朝湖北省政区沿革及瘟疫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包括基础数据库、底图切换模块、级联搜索工具、图层显示控制、数据列表、测量工具、绘图工具、打印工具等(如图1)。但该系统还很不完善,需待一、二子课题完成后方能全面完善。

图1 《清朝湖北省政区沿革及瘟疫灾害信息系统》界面

4.子课题四:中国历史时期疫灾的经济文化影响研究及制图

本子课题已经基本完成关于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各时段的人口数据、防疫习俗、防疫制度与措施、防疫思想的资料搜集工作,建立了疫灾的经济文化影响数据库。所搜集的资料涉及古今图书集成、二十五史、明清时期地方志、建国后新方志、民国时期地方报刊文献。在对已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中,初步完成了《民国时期天花流行的时空特征与社会影响》、《1932年霍乱流行与社会应对》等研究论文。

5.子课题五:中国历史时期疫灾的政治科技影响研究及制图

本子课题已完成中国历史时期疫灾的流行的政治影响研究,主要探讨疫灾与战争的时空耦合及互动机制,研究成果形成专著《战争与疫灾——基于中国历史的考察》,详见后文代表性成果简介。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数据库建设

主要收集整理了三个方面的文献资料,初步建立了三个基础数据库:

(1)疫灾史料数据库。通过电子检索、纸质查阅、文献检索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从正史、方志、实录、档案、医籍、文集、报刊、灾害史料汇编等来源,广泛收集疫灾史料信息,以编年体方式,建立起包括“疫时、疫域、疫情、疫因、疫果、疫种”等要素的从中国先秦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疫灾时间序列,已经整理形成《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书稿和中国疫灾史料数据库。该数据库查阅古代方志5600多种,查阅现代方志和卫生志约2000种,并对1872-1949年的《申报》,1928-1949年的《中央日报》进行了系统检索,总字数超过100万字。

(2)环境变迁史料数据库。类似疫灾史料的收集,从正史、方志、实录、灾害史料汇编等来源,广泛收集明清时期的区域环境特征、环境变迁史料、环境因子数据、自然灾害数据,建立与疫灾序列相对应的环境变迁时间序列,最终整理形成明清时期中国环境变迁史料库。目前主要完成了《明代地震史料数据库》的录入和清代部分省份各县的地震、水灾、旱灾、饥荒等的灾害系列的整理。

(3)历史地图史料数据库。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基础上,通过扫描、配准、矢量化,绘制了从先秦至清末全国的行政区划数字化地图,并通过政区沿革考证,绘制了北宋以来到民国时期各历史时期的县级政区图。虽然县级政区的疆界也许不是都是那么精确,但宋代以来,全国皆有近2000个县,研制该地图数据库工程十分浩大,但其应用价值也十分明显,不仅为本重大项目《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且可补《中国历史地图集》没有县级政区之憾,并为宋以来至民国时期约1000年的历史地理研究和其他历史问题的研究的提供了地图上的便利。

2.学术会议

自项目获批以来共承办两次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学术会议:

(1)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2012年11月24日)

2012年11月24日,在项目首席专家龚胜生教授的组织下和华中师范大学科技部支持下,召开了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研究与编制》(批准号12&ZD145)开题报告会,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教授担任评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谭见安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朱士光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汪前进研究员、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徐少华教授担任评议专家组成员。首席专家龚胜生教授从研究意义、总体框架、技术路线、研究方案、重点难点、研究基础、成果形式等七个方面向各位专家做开题汇报,重点汇报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葛剑雄教授主持专家组对本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行认真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本课题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可行,研究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前期研究基础较好,创新性很强”。专家组一致同意课题组的开题报告,并特别指出:“鉴于该项目具有相当的难度,文献资料有很大的空白,特别是对疫灾的相关因素还缺少可资利用的研究成果,建议拟编制的《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以显示疫灾的时空分布为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教授也莅临了该开题报告会(图3)。

(2)“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八届全国医学地理学术讨论会(2013年10月13-15日)

2013年10月13日~15日,由项目首席专家龚胜生教授负责组织承办,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健康”国际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医学地理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加拿大皇后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国内外24个单位的8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医学地理学前沿与趋势”、“自然环境变化的公众健康响应”、“人文环境变化与公众健康管理”、“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健康地理学研究”、“GIS在医学地理学中的应用”等六大议题展开,旨在全时空尺度地探讨环境变化与公众健康的关系,推动中国医学地理学和历史疫灾地理研究的国际化。龚胜生教授在大会上做了以“论生命健康与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报告,认为生命健康是个人幸福的源泉,是社会财富的储蓄,是科学发展的保障,现代文明发展道路应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命健康”的发展道路。课题组成员分别做了“《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的研究与编制进展”、“战争与疫灾的互动——基于中国历代围城战争的考察”、“1982-2011年间的瘟疫灾害研究”、“中国疫灾历史地理数据库设计”等学术报告,向与会专家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进展。

3.学术交流

自项目获批以来课题组共参与七次学术交流活动:

(1)2012年8月1-15日龚胜生教授赴新加坡交流访问,其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查阅收集疫灾史料。

(2)2012年9月22-23日,龚胜生教授及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的“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并主持分组讨论。

(3)2012年10月13-14日,龚胜生教授参加在河南大学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担任“医学地理与环境健康”分会场召集人之一。

(4)2012年10月27-28日,龚胜生教授及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2012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做大会报告。

(5)2012年12月8日,龚胜生教授参加在南阳师范学院举行的“中原灾荒与社会变迁”学术会议,做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研究与编制的大会报告,并主持分组会议。

(6)2013年9月27-29日,龚胜生教授及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华中地区)学术年会”,做大会报告。

(7)2014年4月9日,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林生教授到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以“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理论、方法与趋势”为主题的学术报告。

4.国际合作

项目首席专家龚胜生教授2012年招收韩国博士留学生一名,指导其从事《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瘟疫灾害与民间信仰研究》,2014年6月18日,该博士生已经通过了开题报告。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湖北《长江日报》2012年11月14日第18版,以“为各种传染病找‘前世今生’——地理学教授龚胜生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为题,对龚胜生教授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及课题情况进行报道。

2.湖北省电视台教育频道《都市365》栏目2012年11月24日对龚胜生教授进行报道,详细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内容、意义及进展。

3.《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4日第392期,以“《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为题,对本课题研究在促进医学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学、历史医学地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报道。

4.《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6日第604期,以“首部疫灾历史地图集编制进展顺利”为题,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报道,重点介绍了课题组取得的两个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和《战争与疫灾——基于中国历史的考察》两部书稿。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疫灾史料完备性问题。虽然经过前后20年的努力和积累,先后到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湖北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等单位进行地方志纸质疫灾史料的收集,最近两年,又利用数字化资源,对《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国数字方志库》等进行了检索,建立起了一个应该是迄今最为完善的中国疫灾史料数据库。但截止目前,全国8000多种明清与民国地方志中,仍只查了5600多种,尚有2000多种没有查阅,虽然许多方志因为后修覆盖前修,不必逐步阅看,但经过梳理,我们发现还是有近300种因为编纂时代较晚、覆盖时段更长的民国方志属于“必查”,但这些“必查”的方志,大都未收录在目前出版的各种方志丛书及数字方志库中,只在个别图书馆有藏,阅看十分不便;还有,即使是清代晚期或者民国时期的方志,其疫灾信息覆盖的时段,也大多在光绪朝以前,没有对清晚期和民国时期的疫灾予以记述。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拟实施下面三个举措:一是组织课题组成员成立专门小组到“必查”方志保存较多的图书馆进行针对性的补充查阅;二是查阅民国报刊中的疫灾史料,如1872-1949年间的《申报》,1928-1949年间的《中央日报》,以及其他地方性报纸报刊;三是查阅现代方志和卫生志。通过这三个举措,我们可以相信,可以基本解决晚晴到民国时期的史料缺失的问题。

(2)地图数据精确性问题。编制疫灾历史地图集,需要精确的地图作为底图,目前所使用的历史地图主要为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不成系列的民国地图,通过前期工作,已完成这些地图的矢量化,建立起了先秦至民国时期的基础历史地图数据库。但由于受成图时代所限,《中国历史地图集》存在标准年份较少、缺少县级政区界线等问题,而本课题拟编制宋代以来以十年为时间尺度、以县域为空间尺度的疫灾专题图,因此当前的基础地图数据库存在时间和空间精度不够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一是充分借鉴最新的历史地图研究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对历史政区地图进行修订,提高地图的精确度;二是利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和正史地理志、地理总志进行考证,以民国分县地图进行“逆推”,逐步绘制清代各朝、明代各朝、元代、南宋和北宋各时期的分县政区地图。

(3)分析方法创新性问题。关于疫灾地理分布和环境机理的研究,传统方法多采用文献分析和定性描述的方法,存在学科交叉不够、定量分析不够、结论精度不够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尝试采用了以下举措:一是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引入疫灾指数、疫灾频度、疫灾广度、疫灾厚度、疫灾密度等概念,在不能获得每次、每年疫灾的受灾人口的情况下,以县域为单位,利用GIS技术将疫灾威胁的国土面积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用以比较判断一年或十年甚至一个历史阶段的疫灾的频繁程度和灾害强度;二是将空间自相关方法、疫灾频度等值线方法引入疫灾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疫灾的空间差异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三是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历史疫灾环境机理的研究,分析影响疫灾流行与分布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因子,揭示疫灾的流行规律。

(4)空间信息表达性问题。地图是用来表达空间信息及其在时间上的变化的,从文字表达到地图表达,中间需要进行技术转换。对于疫灾地理分布和疫灾环境机理,其空间信息是明确的,但对于疫灾历史影响,因其多为文字信息,空间信息不清晰,在进行专题制图时存在难以进行地图直观表达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选用一些空间信息明确的指标来反映疫灾的历史影响,二是创新专题地图表达方法,选用地理统计图如柱状图、扇形图、饼状图、坐标图、风玫瑰图等。

2. 研究心得

(1)“天灾流行,国家代有”,“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疫灾是与人类相始终的顶级灾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与疾病斗争并不断战胜疾病的历史。然而这种“战胜”也只是阶段性的,人类永远也消除不了疾病的威胁。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掘的疫灾史料越多,感受到疫灾的震撼也越多,同时也就越感觉到研究和编制《中国历史疫灾地图集》的学术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巨大,越感觉所承担的责任的重大,有一种光荣的历史使命感。

(2)疫灾既是天灾,也是人祸,疫灾的流行与环境变迁和社会治乱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疫灾是自然生态因素与人类社会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从环境变迁看,气候寒冷期疫灾相对多发,温暖期疫灾相对较少,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14~19世纪的明清时期是我国两个疫灾高峰期。从社会治乱看,社会稳定时期疫灾相对较少,国力相对强盛,社会动乱时期疫灾相对多发,国家也往往支离破碎。

(3)人口分布和人口流动对疫灾的流行与分布变迁有着重大影响,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疫灾频度也高。历史时期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人口稠密地区重于人口稀少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重于自然灾害少发的地区。过去3 000年来,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4)疫灾本质上是由微生物引致的生物灾害,但更多是由其他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诱发的灾害,在中国历史上往往起着雪上加霜的巨大影响。对于水旱灾害、地震灾害、蝗虫灾害、饥荒和战乱等,学术界研究较多,但“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疫灾往往作为这些自然灾害的次生灾害,对社会历史发展往往形成“最后致命的一击”。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战争与疫灾的互动关系与机制时发现,战争的破坏性固然可怕,但战争一旦叠加上疫灾,其破坏性和惨烈性简直无以复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对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和太平天国农民军的失败,我们有必要将瘟疫的因素考虑进来。

(5)疫灾是影响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在看到其巨大破坏性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促进人类进步的一面。疫灾对社会的冲击是剧烈的,尤其是叠加其他灾害时。世界是人创造的,疫灾使得大规模的人口急剧减少,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不可忽视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疫灾冲击下所激发的人与社会的创造力。两汉之际的伤寒流行,导致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明代各种瘟疫的流行,导致了吴又可《瘟疫论》的问世;疫灾大规模流行时,政府、民间、公众千方百计的应对,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政府防疫制度完善、民间防疫习俗形成、公众卫生意识养成、精英防疫思想创立的“激发器”。

3.意见建议

建议把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人才培养也纳入重大项目的考核范畴。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工程浩大,资料搜集工作始于1994年,通过纸质查阅断断续续已有整整20年,最近采用电子检索加以补充和核对。

2. 《中国方志查阅现状图集》属于本项目的拓展研究,是继《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之后对中国地方志资源的一个全面梳理。

3. 《近代报刊疫灾史料汇编:1872-1949》也是属于本项目的拓展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代表成果之一:《战争与疫灾?——基于中国历史的考察》

(1)基本内容。本书的基本框架为:

首先,厘清战争和疫灾的概念;

其次,分析各历史阶段的战争和疫灾的分布情况;

再次,探讨战争和疫灾的时空耦合关系,分析战争与疫灾的互动机制;

又次,探讨战争和疫灾叠加影响下的社会振荡和社会修复;

最后,揭示结论和启示。

全书共分七个部分,也就是七章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绪论”,阐释战争与疫灾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第二部分阐述中国历代战争的地理分布规律;

第三部分阐述中国历代疫灾的地理分布规律;

第四部分分析战争与疫灾的时空耦合,包括点、线、面三个方面的耦合;

第五部分分析战争与疫灾的互动机制,包括战争诱发疫灾的机制、疫灾催化战争的机制、疫灾抑制战争的机制。

第六部分研究兵疫交加对历史社会的冲击,以及朝廷、地方政府、民众对这些冲击的应对。

第七部分是结论与启示,总结中国历代战争与疫灾的时空关系,又分析历史战争与疫灾的过程与关系对现代社会文明发展道路的启示。

该书的章节结构大体如下“目录”所示:

图5 《战争与疫灾—基于中国历史的考察》目录

(2)主要观点。

① 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战争多发,也是瘟疫多发的国家。在公元前770-1911年的2600余年间,战争频度为66.4%,疫灾频度为31.1%。

② 在时间分布上,中国古代战争与疫灾都表现出不均衡特征。战争频度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变化、统一与分裂以及改朝换代关系密切,战争相对稀少的时期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疫灾频度的变化受社会治乱、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周期的疫灾频度变化中所起到的作用各异。

③ 在空间分布上,中国古代战争与疫灾的总体特征是北方多于南方,经济发达区多于落后地区。战争分布与古代中国的疆域变迁关系密切,战争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由内地向陆疆、海疆扩散的趋势。疫灾区域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的趋势,疫灾重心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

④ 古代中国战争与疫灾在时空关系上存在着不同尺度的耦合关系,二者分布的重心变化是一致的,而且与地理环境变迁,特别是气候变迁的总体变化趋势上有对应关系。战争与疫灾重心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局部的。

⑤ 战争与疫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有时互为因果。战争引起的瘟疫情况复杂,战争可以伴生瘟疫,可以传播瘟疫,也可以衍生瘟疫。瘟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诱发战争,也可能消弭战争。但瘟疫决不是战争失败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平与战争的选择在于国家的实力,瘟疫只是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考虑问题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⑥ 疫灾与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顶级灾害,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极大。二者涉及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命运和文明发展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关乎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战争与疫灾关系是理解历史的另一把钥匙。

⑦ 历代对于战争的态度取决于国家实力、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统治者性情喜好等多种因素,但战争中并发的,甚至是潜在的瘟疫也是决定一个政权某一个时期战争与和平的关键因素。在瘟疫的威胁下,战争与和平取决于多种因素,一味以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是不明智的,对和平时机的把握必须考虑瘟疫的影响。

⑧ 无论是战争还是瘟疫,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伴生物,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和谐发展应成为人类发展思想的共识。

(3)学术价值。疫灾与战争是诱发周期性社会动荡的顶级灾害,研究其时空关系、互动机理及其社会影响,不仅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有助于历史学、地理学、灾害学、社会学、流行病学、军事学的交叉与融合。该成果可为历史学、地理学、流行病学、灾害学、社会学、军事学等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提供教学和科研参考。

(4)应用价值。和平、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三大主题。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推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人类面临的健康风险和战争威胁也日益增多。该研究成果可为国家卫生部门、军事部门进行卫生资源空间配置和防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决策咨询。

(5)社会影响。人类没有远离疫灾,人类面临的疫灾风险,与历史时期相比,并没有若何的减轻。人类也没有远离战争,局部战争的危险时时刻刻都存在。古人云:“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战争与和平,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历史照亮未来,为了和平、健康与发展,研究历史时期的战争和疫灾,对于人类和平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6)研究的前沿性。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历史时期的战争与疫灾,其实是现代和平与健康的反射。“天灾流行,国家代有”,一方面,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不仅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而且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人类面临的健康风险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和平虽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世界其实并不太平,“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因此,战争与疫灾的研究,实质是和平与健康的研究,这不仅是历史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本研究成果,就是要以中国历代战争与疫灾的关系入手,探索“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机制机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7)研究的创新性。战争和疫灾都是直接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顶级灾害。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是研究其中的一种灾害,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本项目则将战争与疫灾看成是一对如影相随的孪生兄弟,把它们放到更广阔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系统中去考察,并通过对其时空关系和互动机制的探讨,来详细解读“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论断,试图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逻辑的桥梁;同时,以地理分布、时空耦合、互动机制、社会振荡、社会修复等为关键词,将历史学、地理学、灾害学、流行病学、军事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机结合,试图揭示战争与疫灾、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作用机制。这两个“试图”,体现了研究视野的广阔性,研究方法的交叉性和研究内容的创新性。

代表成果之二:《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

(1)基本内容

经过20年的积累,广泛搜集了正史、方志、实录、档案、文集、医籍、报刊、灾害史料汇编中的疫灾史料,经过认真考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编年体方式,以朝代为纲,年份为目,汇集了771BC~AD1949年间2600多年的疫灾史料。每条疫灾史料都尽量包含“疫时、疫域、疫情、疫因、疫果、疫种”等六个方面的灾情要素。全书100万余字,最大特色是汇集了5600种地方志中的疫灾记录,所查方志数量占中国现存方志数目的近70%。不仅记录了疫灾的时空信息,还包括疫灾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经济、社会等的影响,以及各阶层对疫灾的应对措施,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疫灾的“百科全书”。

 

图6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目录

(2)主要观点

疫灾史料是研究的基础,只有掌握最全面的史料,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准确性。疫灾史料要注意疫灾要素的完备性,史料来源的全面性和史料出处的详瞻性。《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是目前国内最详备的疫灾史料汇编。

(3)学术价值

具有重要的工具书价值。一方面可以保证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历史研究和灾害研究人员提供资料参考,推动中国历史疫灾地理研究发展。

(4)社会影响

本汇编已经基本定稿,年内将交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一旦成果出版,预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图7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书稿截图

代表成果之三:《中国方志查阅现状图集》

(1)基本内容

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为参考,对课题组当前已经查阅过和未查的地方志进行统计,制作各省方志查阅现状一览表,并根据一览表绘制成全国及各省方志查阅现状饼图。

《图集》共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图,共4幅地图;

第二部分为分省方志查阅现状图及一览表,共25幅地图及25张统计表;

第三部分为分省方志参考文献,共25张参考文献表。

《图集》中所查方志来源主要包括《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国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中国数字方志库》、《中国方志库》、《宋元方志丛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等,以及湖北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复旦大学等图书馆等藏书。

图8 《中国方志查阅现状图集》目录

图9 《中国方志查阅现状图集》之“湖北省方志查阅现状图”

(2)主要观点

《中国方志查阅现状图集》共统计全国地方志8062种,已查5522种,覆盖68%。其中省志273种,已查152种,覆盖56%;府志1200种,已查778种,覆盖65%;县志6589种,已查4592种,覆盖70%。但其中仍有近300种属于覆盖时间最长不可替代的“必查”方志需要查阅。

(3)学术价值

一是通过地图的方式,直观表达全国现存地方志资源的分布情况;二是准确反映目前史料的占有现状,体现研究成果的权威性;三是为史料的补充提供索引和方向。

(4)社会影响

本图集年内将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

代表成果之四:《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

(1)基本内容

广泛搜集资料,建立南宋时期的疫灾时间序列,从王朝分布、季节分布、长期趋势三个方面对南宋时期疫灾的时间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以疫灾频度、疫灾厚度、疫灾广度、疫灾密度等为指标,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南宋时期疫灾的路区分布和总体分布特征。

图10 南宋时期疫灾分布与人口分布耦合图

(2)主要观点

①南宋时期(1127-1279年)至少有81年发生过疫灾,平均1.88年发生一年疫灾,疫灾频度53.29%。在朝代分布上,宋宁宗、宋高宗、宋孝宗三朝的疫灾最为频繁;在季节变化上,春、夏季节为疫灾的高发期,秋、冬季节较少发生疫灾;在周期规律上,疫灾频度具有缓慢下降的趋势,呈现出2个明显的波长70年的波动周期,1130-1199年间为第一波,1200-1289年为第二波。

②南宋时期的疫灾主要分布于浙西、福建、淮西、浙东、江东、江西、淮东诸路,它们集中了全国71.37%的疫灾县;从疫灾频度、疫灾广度、疫灾密度、疫灾厚度各项指标来看,疫灾的严重程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浙西路是全国疫灾最严重的路;各路疫灾的严重性与其人口密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疫灾频度与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高达0.67。

③南宋地区的疫灾重于金元地区;疫灾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南、大别山-幕阜山-罗霄山一线以东的两浙、淮南、福建、江南地区;疫灾分布与人口密度关系密切,长江三角洲、闽江下游、成都平原3个人口密度高值区,也是全国疫灾频度最高的区域;疫灾中心与城市规模关系密切,当时全国的疫灾中心有今杭州、海宁、湖州、苏州、绍兴等城市。

(3)学术价值

揭示了南宋时期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和人口流动的关系。

(4)社会影响

本论文已被《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录用待刊。

代表成果之五:《明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研究》

(1)基本内容

以《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中明代江南地区疫灾史料为基础,建立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序列,然后提取疫灾序列中的疫情信息,制成疫灾时间分布表和疫灾县数分布表,再采用数理统计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图表达方法等对明代江南地区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进行具体分析。

(2)主要观点

① 明代江南地区至少有63年发生过疫灾,疫灾频度为22.74%,其中,1368~1464年间为9.28%,1465~1566年间为25.49%;1567~1644年间为35.90%,总体上是趋向越来越频繁。在朝代分布上,嘉靖、万历、崇祯三朝为疫灾群发期,其疫灾年份占整个明代的62.90%。在季节分布上,夏秋季节为疫灾多发期,从各季节疫灾比重看,71.84%的疫灾发生在夏秋季节;从各季节的疫灾广度看,74.17%的疫灾发生在夏秋季节。在长期趋势上,疫灾频度的波动上升趋势明显,明代280年间经历了7个波长为30~50年,波高为1~6的完整的波动周期。

② 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与太湖水系关系密切,水灾是诱发其疫灾的重要因子,疫灾重心始终位于吴县境内的太湖之中。1368~1464年间,疫灾最多地方是苏州、湖州、松江之间的三角地带,最小的是杭州城以西的非湖区的州县;1465~1566年间,除苏州、湖州、松江之间的三角地带外,其余水灾、潮灾较多的地区疫灾也不少;1567~1644年间,各处的疫灾频度普遍都有提高,所有府城都是疫灾的多发地。

③ 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在空间分布上的总体特征是:府级城市的疫灾多于县级城市;交通沿线城市的疫灾多于地方偏僻的城市;人口稠密区城市的疫灾多于人口稀疏区的城市;湖区为疫灾“热点区”(即高发区),山区为疫灾“冷点区”(即稀少区)。

(3)学术价值

揭示了明代江南地区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水系、交通、人口等的关系。

(4)社会影响

本论文已被地理学权威刊物《地理研究》录用。

图11 明代江南地区疫灾分布与1620年人口密度耦合图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

序号成果名称作者成果形式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字数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龚胜生著作拟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00万 
2《战争与疫灾—基于中国历史的考察》龚胜生

刘国旭

张涛

著作拟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2万 
3《民国时期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龚胜生

魏幼红

著作拟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30万 
4《清时期的疫灾》龚胜生

张涛

著作待出版72万 
5《近代报刊疫灾史料汇编:1872-1949》龚胜生著作待出版30万字 
6《中国方志查阅现状图集》龚胜生

张涛

地图集待出版30万字 
7《清代湖北瘟疫灾害信息系统》刘鹏程

龚冲亚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待升级

单机版、网络版

 
8《1981~2010年间的国际历史地理学研究——基于国际期刊<历史地理学杂志>的统计分析》龚胜生

曹秀丽

学术论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1月0.8万截止到2014年6月15日,在中国知网被下载311次。
9《中国野生人参产地的分布变迁》龚胜生

蔡俊青

学术论文《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3年6月1.0万 
10《中国癌症村时空分布变迁研究》龚胜生

张涛

学术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9月1.0万截止2014年6月15日,据中国知网统计被下载214次。
11《三峡地区城市与河流关系的时空演化研究》龚胜生

林月辉戈大专

学术论文《地理学报》,2013年12月

1.2万

截止2014年6月15日,据中国知网统计被下载257次。
12《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龚胜生

刘卉

学术论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1年12月1.2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地理》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截止2014年6月15日,据中国知网统计被引用7次,被下载472次。
13《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龚胜生

王晓伟

学术论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录用1.1万 
14《元时期疫灾地理研究》龚胜生

龚冲亚

王晓伟

学术论文待刊1.1万 
15《明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研究》龚胜生

王晓伟

学术论文《地理研究》录用0.8万 
16《基于图形渐变技术的等高线连续尺度表达模型》刘鹏程

龚冲亚

学术论文《地理科学》,2014年3月0.7万截止2014年6月15日,据中国知网统计被引用7次,被下载36次。
17《民国时期天花流行的时空特征与社会影响》魏幼红学术论文待刊0.8万 
18《1932年霍乱流行与社会应对》魏幼红学术论文待刊0.7万 
19《元代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杨梦琪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6月3.2万 
20《明代山东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苏  敏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6月3.5万 
21《明清江南地区疫灾地理规律及其环境机理研究》王晓伟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6月5.5万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22《清代两广疫灾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机理研究》郭  欢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6月4.5万 
23《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时空分布及其社会影响研究》曹秀丽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6月6.1万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24《明代福建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张宜镠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6月6.2 
25《清代安徽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程  诚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6月6.8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26《清代云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胡  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6月7.4 
27《清代山西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李孜沫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6月7.1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28《清代江西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孟亚肖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6月6.6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29《清代河南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张武韬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6月6.5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