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1949-2019》是《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修订版,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之一。
书稿对当代中国关于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梳理,展示了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情况。作者不仅对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分类,还对重要成果进行了点评,并对近代经济史领域里出现的众多学派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同时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科增长点等均进行了展望。该书对于了解整个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学派、发展情况、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热点与盲点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了解研习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不可不读的重要参考书。该书的出版也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归纳探讨建国70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科体系的发展演变、史料整理与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学科体系发展分为三个时段,一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次繁荣,二是随后的研究停滞阶段,三是改革开放后的全面繁荣。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梳理了史料整理的贡献,并归纳了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如新制度经济史、比较经济史、区域经济史、现代化理论和计量经济史等方法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二、探讨70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1)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这一研究是近代经济史研究在建国后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证问题,吸引众多学者的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近代经济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讨论。这是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初在近代经济史学界展开的重要讨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在近代史上的回响和延续。(3)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研究,这一研究是定量研究的起步,是对于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的定量化研究,同时也日后的计量化研究相呼应,推动这项研究的主要学者是吴承明。(4)商会史研究。商会史研究是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1980年代以后蔚为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有相当的学者进一步深化相关的研究。(5)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研究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中国经济史学者也有自己的概念和方法,对中国近代历程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现代化理论的深度与广度,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一度成为一种研究范式。(6)区域经济史研究。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个经济区域之间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区域史的研究进路受到经济史学界的推崇,围绕不同的区域,经济史学界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对学界产生了影响,区域史研究至今仍在不断推进之中。(7)计量经济史研究,主要是近代中国的GDP研究。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新兴的一个研究视角,近年来相当多的学者进行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对近代中国的GDP、以及某个时期某个区域的GDP进行了旧极富成效的估算,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目前这一研究正在进一步的推进。(8)其他近代经济主题,比如工业经济发展、货币、贸易、关税、乡村发展、农村土地、社会保障等问题,都有深入细致了归纳与分析。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起步(1)
第一节 萌芽(1)
第二节 经济史研究的重镇形成(8)
第三节 经济史研究的百花齐放(14)
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26)
第一节 资料整理与出版(27)
一 计划及其执行(27)
二 经验与问题(34)
第二节 关于基本理论的讨论(37)
一 资本主义萌芽(38)
二 资本原始积累(50)
三 资本主义发展(54)
第三节 侧重政治面向的研究(65)
一 近代经济史分期讨论(65)
二 中国资产阶级研究(70)
三 帝国主义在华投资(76)
四 政治事件的经济背景研究(88)
五 其他专业史研究(92)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近代经济史研究(105)
第一节 重要论著影响深远(105)
第二节 史料整理成绩卓著(118)
一 史料整理方式的丕变(118)
二 各种史料的分类出版(123)
第三节 学术活动蓬勃开展(163)
一 各地经济史学会和中国经济史学会先后成立(163)
二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先后创立(165)
三 学术会议频繁召开(168)
第四节 融入国际经济史学界(193)
第四章 旧问题的深化(197)
第一节 中外经济关系(197)
一 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198)
二 中外投资(200)
三 对外贸易(203)
四 国际收支(205)
五 对中外经济关系定性的争论(207)
第二节 传统经济与资本主义发展(208)
一 传统农业与资本主义(209)
二 手工业与资本主义(211)
三 传统经济再评价(217)
第三节 国内市场(221)
一 国内市场理论(222)
二 国内市场贸易总值和市场规模(223)
三 市场层次与类型(227)
四 农产品商品化(229)
五 市场价格体系与经济增长(232)
六 社会总需求与城乡消费(234)
第四节 洋务企业(238)
一 对洋务企业的研究(239)
二 对洋务企业人物的研究(241)
三 洋务企业的性质和作用(242)
第五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246)
一 含义和指标(247)
二 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249)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249)
四 抗战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251)
五 新中国成立前夕资本主义发展水平(255)
第六节 资产阶级(256)
一 资产阶级的产生(256)
二 资产阶级的结构(259)
三 买办(262)
四 是否存在官僚资本(264)
五 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266)
第五章 新领域的开拓(268)
第一节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268)
一 百年中国近代史是进步,还是沉沦(268)
二 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争论(271)
三 回顾与反思(280)
第二节 现代化研究(281)
一 现代化的内涵(281)
二 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和发展阶段(285)
三 中国现代化的类型(289)
四 中国现代化的研究范式(293)
第三节 商会史(296)
一 商会史研究的发轫期(1981—1985)(297)
二 商会史研究的繁荣期(1986—2000)(300)
三 商会史研究的新进展(2001年至今)(306)
四 总结与思考(311)
第四节 财政史(313)
一 专门著作和资料整理(313)
二 近代财政史(316)
三 近代外债史研究(327)
四 财政史研究的特点、理论和存在的问题(331)
第五节 金融货币史(334)
一 金融史料的整理(334)
二 金融政策与金融制度(335)
三 货币的发行流通(340)
四 金融机构(344)
五 金融市场(350)
六 小结(354)
第六节 部门经济史的拓展(355)
一 农业史研究(355)
二 手工业史研究(359)
三 工业史研究(363)
四 商业史研究(368)
五 交通史研究(373)
六 小结(376)
第七节 经济法规和政策(377)
一 晚清时期(377)
二 北洋政府时期(380)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382)
四 小结与展望(386)
第六章 最新研究进展(388)
第一节 理论、方法与史料(388)
第二节 量化史学与历史GDP研究(394)
第三节 财政、金融和货币(398)
一 近代财政研究(399)
二 近代货币研究(407)
三 金融史研究(410)
第四节 工商业、贸易与区域经济史(419)
一 近代工业研究(419)
二 企业史研究(421)
三 贸易史研究(425)
四 商会史研究(431)
五 区域经济史研究(433)
第五节 农业经济与土地问题(436)
一 地权研究(436)
二 租佃关系研究(440)
三 农村金融研究(443)
四 粮食生产研究(445)
五 农业税负与农民生活(446)
六 生态环境史(449)
七 对乡村危机的讨论(449)
第六节 经济与思想(450)
第七章 学派与理论的多元化(456)
第一节 三大学派的形成和发展(456)
一 历史学派(456)
二 社会学派(459)
三 经济学派(460)
第二节 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464)
一 新制度经济学(464)
二 比较经济史学(472)
三 区域经济史理论(478)
四 历史经济地理学(490)
五 计量经济史学(498)
作者简介
郑起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近代经济史。代表作为《近代冀鲁豫乡村》(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199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三等奖)、《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周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近代经济史。代表作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农业剩余的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杜丽红:中山大学历史系(珠海)教授,研究方向近代经济史。代表作为《制度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卫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版)
吴敏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近代经济史。代表作为《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中国经济学界的争鸣(1932-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李晓龙:中山大学历史系(珠海)副教授,研究方向近代经济史。代表作为《西樵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