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明代巡洋会哨制度及其在海疆防务中的地位

牛传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4期

摘要:文章探讨了明代出海军巡洋会哨制度在沿海遭遇倭寇袭扰的背景下逐步完善的过程及其在海疆防务中的地位。作者认为出海军巡哨与沿海瞭探烽堠、墩台、陆上卫所营堡及巡检司军兵共同 构成一多层次、有纵深的海疆防务体制,而巡哨尤关紧要。巡哨军信汛地以海中岛屿为中心,联点成线,梭织成面,增强了海上防务的主动性、整体性与内部战哨区的层次性、协调性,拓展了 海上防御纵深,适应了海上防御特点。

关键词:巡洋会哨、信地、汛地、出海军、海疆防务

作者:牛传彪,1983年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地址: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学生公寓4B,邮编300350。

 

巡洋会哨是明朝探索建立的一项重要海防制度。巡洋是各出海军兵按其驻防区位与武备配置划分一定洋面作为其责任信(汛)地,每逢春秋二汛巡逻哨守;会哨是相邻的两支或多支巡洋船队于信(汛)地连界处定期相会,填注会哨凭证,汛毕查缴军政各司的制度。 关于此项制度,学界未有系统研究,①然而其作为明代海防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似应予关注。另外,巡哨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军政制度,其操作过程涉及明代的军事体制、行政运作、 财政管理、司法监察诸多方面,其运行中产生的绝大多数问题本身即明代国家机构运转中的问题,探究明代出海巡哨运行状况,可以从侧面透视出明代国家机器运作中的诸多问题。本 文试就明代巡洋会哨制建置完善过程及其在海疆防务中的应有地位粗作探讨。

一、明初海防体系的构筑与舟师出海巡捕

明代确立完善的海防体制源于海上反明势力和逐渐娼獗的倭患。明初,“(方)国珍及

① 黄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与游兵:浙闽粤沿海岛屿防卫的建置与解体》(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 所硕士学位论文,19%年)从沿海岛屿防卫的视角探讨明代海防的水寨与游兵,其间涉及寨游的巡守、会哨、信汛地等问题,但由于其关注点在沿海岛屿寨游防卫体制的建置与解体,对巡洋会哨制确立完善过程 及其具体运行的相关方面未作深入系统探讨。余光弘《清代的班兵与移民:澎湖的个案研究》(稻乡出版社1998年版)中所述闽粤赴澎湖之班兵似亦可看作是哨守周期较长的巡哨军兵,然其侧重点在探讨班兵与 地方移民之关系,未对巡哨制度本身作相关探讨。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2年版)论及清代水师会哨制度,兼及专汛官、巡逻范围、会哨时间、治安职责与奖惩规定等,但只是作为清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之一面,所述较简。林为楷《明代的江海联防:长江江海交会水域防卫的建构与备御》(明史研究小组2006年印行)论及濒江南直隶防区江海联防职官、信地、水寨与会哨及运作等问题,亦未整体考订巡洋会哨制度在明代确立完善之过程及其在海疆防卫中之应有地位。

———分页符———

张士诚余众多窜岛屿间,勾倭为寇”。①洪武二年(1369)至五年(1372),倭寇多次人掠 山东、直隶、浙、闽、粤沿海地方,海疆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加强沿海防卫,朱元谭在 沿海诸省广置卫所,修造战舡,配置巡检司、烽堠、墩台、营堡、7JC寨于滨海及海上形胜之 处。终洪武一朝,朱元璋在北自辽东南达广东的沿海地带约置58卫、89所,城寨、墩堡、 烽堠、巡检司等1000余处。②寨台、墩堡、烽堠与卫所、巡司大小相间,声势相联,形成 了“陆聚步兵,水具战舰”、③报警有烽堠墩台、盘查有巡检司的沿海防御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水军出海巡逻,遇倭、盗即捕,处于第一道防御前线,也是能否御敌于海洋的关键。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遣使祭东海神时即言:“命将统帅舟师扬帆海岛,乘 机征剿,以靖边氓。”④三年(1370)七月,诏置水军等24卫,“每卫船五十艘,军士三百 五十人缮理,遇征调则益兵操之”,出海巡捕。⑤五年(1372)七月,朱元璋令浙江、福建 濒海九卫造海舟660艘以捕倭寇。⑥六年(1373)正月,又依从德庆侯廖永忠之请,命广 洋、江阴、横海、水军四卫增置多橹快船,巡徼倭寇;⑦至是年三月,广洋卫指挥使于显、 横海卫指挥使朱寿即受诏分充正、副总兵官督师出海巡倭。⑧同年,廖永忠亦曾督舟师出海捕倭。七年(1374)春正月,又以靖海侯吴祯为总兵官、都督佥事于显为副总兵官,领 江阴、广洋、横海、水军四卫舟师出海巡捕海寇。⑨自此,“每春以舟师出海,分路防倭,迄秋乃还”。⑩洪武二十三年(1390)四月,朱元璋诏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 海上盗贼,巡检司亦如之”。⑪这样设于天下冲要关津“专一盘诘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⑫的巡检司亦承担起出海巡逻的任务。永乐(1403—1424)时期,朱棣除继续完善沿 海武备建置外,亦多次派遣将领统率水军出海巡捕。见诸史载的即有永乐二年五月、七月、三年三月、六年十二月、九年正月、十四年六月、十五年八月、十六年五月、十九年 —■月等事。⑬

洪武、永乐时期沿海卫所出海军亦常在都司、卫所官统领下分班更番巡视驻地附近洋 面。如《筹海图编》载:“国初沿海每卫各造大青及风尖、八桨等船一百余只,出海指挥统

① 《明史》卷91《兵志三》。

② 参见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0页。

③ 《明史》卷126《汤和传》。

④ 《明太祖实录》卷41,洪武二年四月戊子。

⑤ 《明太祖实录》卷54,洪武三年七月壬辰。

⑥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75 ,洪武五年七月甲申。

⑦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78,洪武六年春正月庚戌。

⑧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83,洪武六年三月甲子。

⑨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87,洪武七年春正月甲戌。

⑩ 《明史》卷91《兵志三》。

⑪《明太祖实录》卷201,洪武二十三年四月丁酉。万历《明会典》卷200《工部二十•备倭船》言 沿海卫所每百户船一只,与实录不同。

⑫万历《明会典》卷139《关津•巡检司》。

⑬参见《明太宗实录》卷31,永乐二年五月壬寅;卷33,永乐二年七月庚戌;卷40,永乐三年三 月己亥;卷86,永乐六年十二月甲申、辛卯、戊戌、庚子;卷112,永乐九年春正月丙戌;卷177,永乐十 四年六月丁卯;卷192,永乐十五年八月乙卯;卷200,永乐十六年五月丙辰;卷234,永乐十九年二月辛 丑。

———分页符———

率官军更番出洋哨守,海门诸岛皆有烽墩可为停泊。”①万历《绍兴府志》亦言,洪武时浙 江杭州、绍兴等卫每年春发舟师出海,分行嘉兴、澉浦、松江、金山防御倭寇,至秋回还卫 所。②崇祯《廉州府志》记洪武时廉州府永安、钦州二所,“每所各官一员,督官军船三艘,旗军三百名,各分上下班出海巡哨,以防倭寇”。③

综观洪武、永乐时官军出海巡捕倭寇的情况,大致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海上巡捕力量主要为京卫、沿海诸省卫所的出海军及府州县巡检司出海弓兵。京卫 7JC军主要是来自江阴、广洋、横海等亲军卫和水军左、右卫。其中,水军左、右卫于洪武四年 (1371)由水军卫改置,旗军全部为水军。④当洪武三年(1370)七月初置水军等二十四卫时, 每卫即有船50艘,军士 350人缮理。沿海诸省卫所旗军出海自洪武二年(1369)以后屡见实 录,如该年四月,太仓卫指挥佥事翁德率官军出海捕倭;三年六月,福州卫官军出海捕倭;六 年(1373)六月,台州卫旗军出海捕倭;十六年(1383)六月,海南卫巡捕海上等,⑤与上 述方志所载相印证。前述永乐时几次大规模的海上巡捕亦选调大量沿海卫所水军。沿海府州县出海弓兵照例于丁粮相应人户内佥点,⑥亦有从囚徒中选录的,⑦照滨海卫所例,巡逻 海上。

二是,就统领官员而言,洪武、永乐时海上巡捕舟师大致可分三种:第一,皇帝选派将 领充备倭总兵官、副总兵官,或统率在京横海、江阴、广洋、水军四卫,或选调沿海诸省卫 所舟师,出海巡捕倭寇。充备倭总兵官者多为侯伯、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等身份者。其中各都司都指挥使等官多充副总兵,协同以侯伯、都督府官出任总兵官者巡 捕。即使由都指挥使充总兵官,统领所属卫所舟师在指定洋面巡捕,遇到以侯伯出任总兵官的舰队时,也听侯伯充总兵官者节制。第二,沿海地方都司、卫所官员接到皇帝诏命,但不 挂备倭总兵官、副总兵官衔,统军出海捕倭。诸如永乐六年(1408)十二月,命都指挥李龙、指挥王雄率山东官军6000往沙门岛等处巡捕倭寇。⑧十五年(1417)八月,又命都指 挥谷祥、张翥往直隶府州及浙江、福建沿海巡捕海寇。⑨十六年(1418)五月,命山东都司调马步官军8000人,由都指挥卫青、李凯率领,往沿海剿捕倭寇。⑩第三,沿海地方都 司、卫所官未接到皇帝诏令,亦不带备倭总兵官、副总兵官衔,统领所属出海军经制性的巡洋捕倭。如实录所载卫所军出海事宜。

①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御海洋》,中国兵书集成本,解放军出版社、辽沈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8页。

② 参见(明)萧良幹: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520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733页。

③ (明)张国经:崇祯《廉州府志》卷6《经武志•备倭》,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页。

④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70,洪武四年十二月戊戌。

⑤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41,洪武二年四月戊子;卷53,洪武三年六月乙酉;卷83,洪武六年六 月丙寅;卷155,洪武十六年六月辛卯。

⑥ 万历《明会典》卷139《关津二•巡检司》。

⑦ 参见(明)毛德京:嘉靖《象山县志》卷8《兵纪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0册。

⑧ 参见《明太宗实录》卷86,永乐六年十二月甲申。

⑨ 参见《明太宗实录》卷192,永乐十五年八月乙卯。

⑩ 参见《明太宗实录》卷200,永乐十六年五月丙辰。

———分页符———

三是,就巡捕范围言,第一,洪武、永乐时期奉皇帝诏命出海各舟师的巡捕洋面较为广 阔,或跨数省,或贯两省。如洪武七年(1374),吴祯、于显领四卫军出海巡倭时,就朱元璋下发诏令中“在京各卫及太仓、杭州、温、台、明、福、漳、泉、潮州沿海官军悉听节 制”的言辞判断,①其巡捕洋面当跨直隶、浙江、福建诸省。永乐十五年(1417)八月,都指挥谷祥、张慕所率舟师的巡捕范围亦兼直隶府州及浙江、福建洋面。永乐六年(1408) 十二月,李彬、费漱统率官军自淮安抵沙门岛缘海捕倭,巡捕洋面兼直隶、山东两省;罗 文、李敬率官军自苏州抵浙江等处沿海捕倭,贯直隶、浙江二省。第二,地方都司卫所官统 领所属出海军经制性巡捕倭寇时,多侧重于附近洋面。如上述永安、钦州二所官军各分上下两班出近海防倭;浙江杭州、绍兴等卫每至春则发舟师出海,分行嘉兴、澉浦、松江、金山防御倭寇等例。此种现象的出现,或许是洪武、永乐时总兵官还未成为常驻官,只是临事而 发,奉诏命统率舟师出海巡捕而已。沿海卫所的出海军为该地常驻军,其在都司、卫所官统领下出海巡捕所辖区域带有经制性特色。

四是,就巡捕期限言,多分春秋二汛,春汛起自二月或三月,秋(冬)汛多起自九 月。②洪武、永乐时沿海诸省各卫所舟师出海巡捕多是如此,但中央选派将领充总兵官巡倭时,出海时间则多有不同。如永乐六年(1408)朱棣先后派出的六支巡海军皆在十二月出 海。永乐九年(1411),李彬出海巡倭始自正月,至闰十二月才命其所统捕倭军士休息,③ 巡捕时间相对较长。事毕,总兵官复命,所统军士各回原发卫所。这或许亦与中央选派舟师 巡海多属临事而发,且总兵官一职尚属差遣,还未成为常驻官有关。

整体观之,洪武、永乐时舟师出海,既有京卫,又有地方卫所出海军、巡检司弓兵,巡 海时间亦有一定规定,已经具备了水军巡哨制度的大致雏形,但此时的巡海只见巡逻捕倭,不见沿海各卫所军有较为明确的信地划分,也未见各相邻舟师在连界区域有会哨的记载,完 善的巡洋与会哨制度尚未真正形成。

二、正统间闽浙海防调整与会哨制的成形

经洪武、永乐时期几次大规模的出海捕倭与海防建设,至仁宗、宣宗之际,海上无大侵犯,“朝廷阅数岁一令大臣巡警而已”。④正统初海防废弛已显端倪,将官懈怠、军伍逃窜、 武备失修的现象已渐普遍。正统四年(1439)、七年(1442)官军在桃渚、大嵩等地御倭中的失利,使明廷又开始重视防海。七年五月,倭陷大嵩•,六月,即命户部侍郎焦宏往浙江整饬备倭;⑤七月,又令兼理苏松沿海备倭事。⑥八年(1443)正月,又命兼理福建备倭。⑦ 其中,以闽浙两省海防调整最为明显。

① 《明太祖实录》卷87,洪武七年春正月甲戌。

② 参见(明)郑若曾:《郑开阳杂著》卷2《日本入寇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07页。

③ 参见《明太宗实录》卷112,永乐九年春正月丙戌。

④ 《明史》卷91《兵志三》。

⑤ 参见《明英宗实录》卷93,正统七年六月壬子。

⑥ 参见《明英宗实录》卷94,正统七年七月丙寅。

⑦ 参见《明英宗实录》卷105,正统八年六月乙已。

———分页符———

在福建,明廷从焦宏之言,将沿海诸卫所分隶南北两大防区,即分福宁卫、大金所、定海所、福州左卫、梅花所、镇东卫、万安所、兴化卫、平海卫、莆禧所诸卫所属北路,由福 建备倭都指挥佥事贾忠分管;崇武所、泉州卫、永宁卫、福全所、高浦所、中左所、金门 所、镇海卫、六鳌所、铜山所、玄钟所属南路,由福建备倭都指挥佥事刘海分管。①诸卫所抽调出海军分防烽火门、南日、捂屿、小埕、铜山五水寨,巡哨近海。②

在浙江,以昏国卫为限,昌国以北乍浦所、海宁卫、澉浦所、三江所、绍兴所、沥海所、临海卫、三山所、观海卫、龙山所、舟山中中所、舟山中左所、定海卫、穿山所、大嵩 所、钱昌所、爵溪所、昌国后所等令署都指挥佥事金玉领之;昌国以南健跳所、桃渚所、海 门前所、海门卫、新河所、松门卫、溢顽所、楚门所、蒲岐所、盘石卫、温州卫、宁村所、海安所、瑞安所、沙园所、壮士所、平阳所、金乡卫、蒲门所等令署都指挥佥事萧华领之; 而“昌国卫当南北之中,令总督备倭都指挥使李信居中驻割,往来提督”。③

这样在闽、浙沿海就形成了各分南北防区,各委将领负责,总督备倭官居中调度的防御体制。正统七年(1442)二月,又依准巡按浙江监察御史赵忠和前总督备倭陈暹之言,将观海、定海、临山、海宁四卫并所属官军海船,“各分其半,每三月一交代,俱赴烈港停 泊,往来于沈家门、黄溪港及本境海道巡哨”;浙江沿海其他卫所调哨官军,“每年俱正月 中出海,七月中各还本卫所屯守”。④从而在浙江建立起各卫所水军近海巡哨和观海等四卫以部分兵力巡哨冲要海道的制度。

经过此次调整,洪武以来沿海诸省设立的总督备倭都司各官有了明确的防区划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备倭都指挥不分守地方”,遇警互相推托的现象。⑤洪武、永乐时开始的舟 师出海巡捕不但有了明确的信地划分,相邻的巡捕战舡之间还建立起连界处会哨的制度。巡洋会哨制大致在正统时开始形成。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划分信地,分番接哨。正统时的海防调整,使各备倭官有了明确的防区划分,其 辖区各分属卫所也有自己固定的信地。以福建沿海诸卫所为例,福州左卫、中卫、福宁卫官军每岁更番往烽火门水寨备倭,巡哨官澳门、镇下门、嵛山、大金等地。⑥福州右卫、镇东 卫、梅花所、万安所、定海所官军,哨守小埕水寨,“前哨汛北茭、西洋山,后哨汛竿塘、白犬山,左哨汛竿塘、下目山,右哨汛上下竿塘山,远哨东澳山,北与福宁烽火寨,南与兴 化南日寨会”。⑦兴化、平海、泉州三卫旗军充为舟师者由把总、卫总统领,协守南日水寨,巡哨南茭、湖井、湄洲、岱坠等地。⑧永宁卫并福全等卫所官26员,军2242名;漳州卫官

① 参见《明英宗实录》卷105,正统八年六月乙已。

② 参见(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4《福建事宜》。

③ 《明英宗实录》卷101,正统八年二月丙午。

④ 《明英宗实录》卷89,正统七年二月壬寅。

⑤ 《明英宗实录》卷101,正统八年二月丙午。

⑥ 参见(明)叶溥:正德《福州府志》卷18《官政志•武备》,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⑦ (清)李峯:嘉庆《连江县志》卷3《兵制》,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⑧ 参见(清)林杨祖:道光《莆田县志稿•兵制》,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本,北京 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12员,军650名,“分为三班,每岁以二、八月上下更番”,哨守浯屿水寨,“其汛地自岱屿 南达漳州”。①镇海卫、漳州卫、永宁卫、玄钟所、铜山所官军每岁分番巡哨铜山水寨汛地, “北自金石,以接语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

———分页符———

二是,强化区域配合,建立连界会哨制度。洪武、永乐时的舟师巡倭,多是巡逻海上, 遇倭即行追捕,并未见有会哨的记载。但大海相连无界限,调兵剿捕,“攻东则窜西,攻南则遁北”,“故福建捕之而广浙不捕,不可也;广浙捕之而福建不捕,亦不可也。必严令各官于连界处会哨”。③至正统时,各防区在明确分划信地的基础上,会哨制大体确立。大至 诸省洋面之间,小至水寨之间、水寨内部各哨间,其信地连界处,皆有定期会哨,以加强区域配合,合力会捕。诸省之间,“如在福建者,下则哨至大城千户所,与广东之兵会;上则 哨至松门千户所,与浙江之兵会。在浙江者,下则哨至流江等处,与烽火之兵会。在广东者,上则哨至南澳等处,与铜山之兵会。遇有倭患,互为声援,协谋会捕。”水寨之间,诸 如福建五水寨,由南而哨北,则铜山会之语屿,浯屿会之南日,南日会之小埕,小埋会之烽 火;由北而哨南,则烽火会之小埕,小埕会之南日,南日会之浯屿,浯屿会之铜山。“哨道 联络,势如常山,会捕合并,阵如鱼丽。”④水寨内部各哨间,诸如烽火门水寨前哨兵舡泊官澳门,北与浙江蒲门会哨,南至镇下门,与本寨左哨会;左哨兵舡泊镇下门,北至官澳,与本寨前哨会,南至嵛山,与本寨后哨会;右寨兵舡泊旧烽火,北至嵛山,与本寨左哨会,南至大金,与本寨后哨会;后哨兵舡泊大金斗米,北至旧烽火,与本寨右哨会,南与小埋前哨西洋兵舡会。会哨制确立后,诸哨道间声势联络,互为支援,加强了海上防御。

三、嘉靖中期起严饬海防与巡哨体系

早在正统时海防废她的现象即已显现,但由于划分信地及近海巡哨等举措的实施,倭患不甚严重。天顺以后,沿海承平日久,明廷逐渐放松了海上防卫。至嘉靖初年,沿海卫所水 军数量明显减少,备倭战舡破损严重,倭患再起。⑤嘉靖十九至三十年(1540—1551),倭 患零星发生。三十一至三十六年(1552—1557),倭患遍及东南沿海,寇掠次数明显增多, 规模明显加大。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起,明廷又开始严厉整饬海防。是年六月,从巡 按御史杨九泽之请,在浙江设置巡抚,兼辖福建福、兴、建、宁、漳、泉等处海道,提督军务。⑥此后直至万历初年,明廷在东南沿海诸省调整、增设海防官员,将过去战时临设的总 兵、参将等官变成常驻官,并打破过去卫所的防御区划,形成新的防御区域。

广东海防区分东中西三路,置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把总等官,各卫所水军协守六水

① (清)朱奇珍:康熙《同安县志》卷3《防圉志》,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②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4《福建事宜》。

③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经略三•勤会哨》。

④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经略三•勤会哨》。

⑤ 《明世宗实录》卷61,嘉靖五年二月壬戌。时御史简霄疏陈三事,即言“沿海诸卫军伍虚耗,水塞(寨)军又备倭船,存者无几”。

⑥ 《明世宗实录》卷324,嘉靖二十六年六月癸卯。

———分页符———

寨,出海巡哨。东路惠州、潮州二府,于柘林、碣石立水寨,置把总;①而惠潮则设参将, “南澳又有潮漳副总兵以控之”,©镇守广东总兵官亦驻扎潮州府。中路广州一府,虎头门设把总,广州置督理广州海防参将,广海设守备,防省会之大洋。西路高、雷、廉、琼四 府,高肇有北津寨;雷廉有参将,置白鸽门水寨;③琼州、崖州设参将,海口置白沙寨。平时沿海卫所水军战舡分配六寨巡缉各自防区,并于连界处会哨,有警相互策应。

福建海防分北中南三路,配以五寨、五游,巡哨联络。北路自福宁州起,至福州罗源县濂澳门止。海口有烽火门水寨,又有嵛山游,皆立把总,统于北路参将(后改守备)。镇守福建 总兵官亦驻扎福宁州。中路自濂澳门至晋江县祥芝,设中路参将(后改守备),驻兴化府。④ 所属福州府小埕水寨、海坛游,兴化府南日水寨、湄洲游,皆领以把总,分哨巡海。⑤南路自 祥芝起,至广东界止,置南路参将。所属泉州浯屿水寨、浯铜游,漳州府铜山寨、玄钟游,© 也各置把总,领兵巡哨。五寨、五游内部及寨游之间声势联络,密切配合。寨为正兵,游为奇兵,“错综迭出”;寨游“东西相距,南北相抵”,“支洋皆在所搜”,“旁澳皆在所及”。⑦

浙江海防延绵千里,共设六把总巡守信地,连界会哨,而分隶于四参将,总领于总兵官。浙西沿海起鳖子门,抵直隶金山卫,延袤五百余里,⑧于海宁卫立一把总,驻扎乍浦, 节制于杭嘉湖参将。⑨浙东沿海自鳖子门起,南至福建界,分为五总。观海、临山二卫设把总一员,驻扎临山,⑩领宁绍西自三江,东至龙山,延袤三百余里及在外金家澳;⑪定海卫设把总一员,⑫领本卫并在外后所、霸衢、大嵩、中中、中左五所,南起湖头,北抵管界, 外及舟山;⑬昌国卫设把总一员,领本卫及在外前、后、钱、爵四所与游仙寨,起石浦抵南 湖头。临观、定海、昌国三每节制于宁绍参将。松门、海门二卫设把总一员,辖台州沿海五 百余里,而节制以台金严参将。金乡、盘石二卫设把总一员,辖温州沿海四百余里,而节制以温处参将,又有白岩、黄华、飞云、江口、镇下门五水寨(后改水关)分布海口,⑭金 盘游、参将中军游巡哨南麂、东洛海洋,⑮责任相连。

“防江在于联络,防海在于会哨。”⑯嘉靖中期以来形成的这种新的海上防卫体制,联

① 万历《明会典》卷131《镇戍六•各镇分例一》。

② 万历《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

③ 万历《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

④ 参见万历《明会典》卷127《镇戍二•将领下》。

⑤ 参见(明)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卷1《福建事宜•题设游寨》,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39 册;(明)喻政:万历《福州府志》卷21《兵戎志三•海防》,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本。

⑥ 参见(明)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卷1《福建事宜•题设游寨》。

⑦ (清)廖必琦: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11《戎备志》,国家图书馆藏民国重印乾隆二十三年本。

⑧ 参见(清)傅维鱗:《明书》卷72《戎马志三》,四库存目从书,齐鲁书社1996年版,史部第38册。

⑨ 参见(明)樊维城等:天启《海盐县图经》卷7《戍海篇第三》,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589号。

⑩ 参见(明)萧良幹: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

⑪参见(清)傅维鱗:《明书》卷72《戎马志三》。

⑫参见(明)范涞:《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原考•总参议设》,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第482号。 ⑬参见(清)傅维鱗:《明书》卷72《戎马志三》。

⑭参见(明)刘畿:嘉靖《瑞安县志》卷6《防圉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中国书店1992年版。 ⑮参见(明)汤日昭等: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10册。

⑯(清)嵇曾筠等:雍正《浙江通志》卷95《海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1册。

———分页符———

几卫几所为一防区,设一把总或参将;几区或几省设一总督,便于协调统一指挥,适应了海 上防御的特点,加强了沿海防务的整体性。防区的扩大也使得各区间的联系大为加强,各出巡舟师在连界区的会哨亦更周密,巡哨明显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

以浙省为例,浙西海宁总与浙东临观总、定海总、昌国总东部洋面众山峙立,潮汛相 连。明代人由近及远将之分为三界:近岸黄牛山、马墓、长涂、册子、金塘、大榭、兰、 秀、剑山、双屿、双塘、六横、韭山、塘头等;次远滩山、许山、洋山、马迹、两头洞、渔 山、三姑、霍山、徐公、黄泽、大小衢、大佛头等;极远花脑、求芝、络华、弹丸、东库、 陈钱、壁下等,皆属倭寇进犯必由之道。所以每逢汛期,浙江战舡必出巡上述洋面,并与南直隶、福建兵船会哨。陈钱、马迹、洋山、普陀、大衢为第一重巡哨区。陈钱为倭贼分艟之 所。如遇东北风,倭贼必由下八山入陈钱、马迹、衢山、洋山等,北犯南直隶、西南犯浙江。所以南直隶、浙江兵船交相会哨于陈钱。①马迹、洋山、大衢三山品峙。其中洋山,山 围百里,内有十八軎可藏海船数百,而且山顶有清泉可饮。倭贼进犯,一般先至洋山避风汲水,然后或南掠浙东定海,或北犯直隶吴淞,“皆一潮可达”。②故直隶竹箔沙、浙江马墓 兵船至此会哨。对浙西而言,洋山及其附近许山也是省城门户。“洋、许有防,则省城藩篱石墩、凤凰方可有蔽;石墩、凤凰有蔽,近冲鳖子门方可无恙,省城方可安宁。”③所以浙西海宁总也有兵船至此巡哨。其中,洋山哨哨守洋山、圣姑、石焦,与直隶吴淞官兵会;许 山哨泊守许山,与直隶金山营官兵会哨。渔山、两头洞、岱山、秀山、长涂、三姑、韭山等洋面诸山沙为第二重巡哨区,为出列表港、沈家门、马墓之师汛地。④浙省临游哨、左哨、 右哨汛期泊列表港,游哨渔山、两头洞及临观一带海洋,与浙西海宁总下兵船会哨;⑤沈家 门、马墓港亦各列兵船,分领以指挥。遇倭寇流突犯界,“则沈家门、马墓兵船北截过长 涂、三姑,而与浙西兵船相为犄角;南截过普陀、青龙洋、韭山,而与温台兵船相为犄 角”。⑥第三重巡哨区为临山洋、观海洋、七里屿、金塘、大榭、崎头洋等洋面山沙。此为总兵官、参将督发兵船出海区。倭寇流突近海洋面山沙,总兵官自列港督发舟师,北截之于 七里屿、观海洋,而参将自临山洋督兵应援,南截之于金塘、崎头洋,而石浦梅山港兵船为 之应援。⑦

单就金盘总言,温处海上也是哨区重重。东洛、南麂巡哨区为第一道藩篱。⑧东洛山坐临外海深洋,“贼船南北往来,常泊此本軎取水,或掳渔樵船只,乘风奔突”。⑨隆庆三年 (1569),添抽各关兵船分为两游,以温处参将中军把总统领左、右哨官二员,带领民捕舵兵492名、军队舵兵689名、大小战船55只,泊三盘、东洛海洋巡哨,南与南麂,北与梁 湾各兵船交相会哨。南麂山孤悬深海,北軎阔大可泊船樵采汲水,倭贼分艟入寇,风顺三潮

① 参见(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经略三•勤会哨》。

② (清)嵇曾筠等:雍正《浙江通志》卷95《海防》。

③(明)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卷5《防险三说》,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40册。

④ 参见(明)程楷:嘉靖《平湖县志》卷6《政事•兵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7册。参见(明)萧良幹••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一》。

⑤(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经略三•勤会哨》。

⑥参见(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经略三•勤会哨》。

⑧参见(明)汤日昭等: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水冲要》。

⑨参见(明)汤日昭等: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海山险要》。

———分页符———

可到飞云寨。故设南游兵船哨守。①黄华、飞云、江口、镇下门诸水关(寨)巡哨区为第 二重门户。②黄华水关(寨)巡哨大严头山、玉环山、霓m山等地,此处洋面皆倭寇进犯必经之地。倭自凤凰、南麂、霓軎、蒲门方向来犯,必经大严头山;倭自北来,必经玉环 山,此山悬居海中,与蒲岐所相对,背后即台州府所属太平、松门、楚门交界海洋,极为冲 要;霓樂亦为倭贼南北往来停泊之处。飞云、江口水关(寨)巡哨三盘、凤凰、邳山、大鹿、南龙山、铜盘一带洋面。倭南犯瑞安、江口,必经三盘、凤凰、邳山、大鹿等处;欲犯 瑞安、平阳,必经铜盘、南龙山、凤凰山。南游、飞云、江口兵船平时哨巡这一区域,“若 遇有警,势小则分击;势大则合艟共击;势愈大,则合两游、四关兵船,相机攻剿”。③ 经过嘉靖中期、隆庆、万历初年的海防调整,特别是海上多层次梭织会哨的实施,明代多层次有纵深的海防体系大大加强。隆庆至万历初年,沿海倭患大为减少。万历二十一年 (1593)、二十五年(1597)两次抗倭援朝期间,明代沿海防御又有所加强。此后,由于日本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破产流浪武士难以出海,明朝倭患几乎绝迹。

四、巡洋会哨在海疆防务中的地位

明代以水寨、游兵为主体的巡洋会哨制度是在沿海遭遇倭寇袭扰的大背景下逐步探索建 立并发展完善的,是“御海洋”海防战略思想的体现,与沿海瞭探联络的烽堠、墩台、陆上卫所营堡军兵及巡检司弓兵共同构成一多层次、有纵深的海疆防务体系。三者相互策应补 充,而尤以巡哨为海上第一道藩算。

明朝在沿海诸省直建置的以卫所为中心,包含巡司、烽堠、墩台、营堡在内的诸多军事 设施本质上仅是海岸的防守,一旦倭寇来犯,只能被动迎敌。选派水军出哨洋面及各岛,则能较早侦知敌情,相势而动。如此,不但能掌握战争主动权,若还报、调配及时,还能歼敌 于外洋,使沿海减免兵燹之害。同时,巡洋诸军信(汛)地以海中岛屿为中心,联点成线、梭织成面,几乎遍布整个洋面,大大增强了海上防务的整体性与内部战区、哨区哨守的协调 性,拓展了海上防御纵深,适应了海上防御特点,故时人谓之海上防务之第一要义。④

当然,大海广袤,防御面广,纵然巡哨军哨道梭织,也难免有疏漏或薄弱之处,给倭寇进犯以可乘之机,此时海岸与内陆防御又显得尤为重要,故明代海防又重“固海岸”与 “严城守”。另外,作为一项综合性军政制度,其御倭效能的实际发挥,亦不是孤立实现的,时时受到明朝军事体制、行政运作、财政管理、司法监察等诸多方面运行状况的影响。某些 时候,巡哨在运行中也的确出了不少问题,但终赖明朝中央和沿海诸省多端调整方得以维持,使明朝最终抵御了倭寇的入掠,遏制住海盗的跳梁,维护了海疆的安全。入清后,又为 统治者变革性承袭,在巡哨官职事分工、会哨交验凭证、稽査监哨等方面呈现出新面貌。

〔本文责任编辑刘清涛〕

① 参见(明)汤日昭等: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海山险要》。

② 参见(明)汤日昭等: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水冲要》。

③ (明)汤日昭等: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志•海山险要》。

④ (明)俞大猷:《正气堂集》卷7《议水陆战备事宜》,四库未收书辑刊,第5辑第20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由海交史网站自动转换所得,未经精校,学术引用请参考原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