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西方出现了一本图文并茂、集中表现宁波地区城市生活与市井风情的著述。书中图像写实,多为中国当地画家所绘黑色线描画;并且以画为引,逐一介绍画面所展现的民众日常和作者观感,可谓是中西合璧,独具一格。这本书题作《中国人自画像》,由英行教会来华传教士柯播义(Robert Henry Cobbold, 1816-1893)编著。他于1848年5月抵达宁波,在这里前后生活长达8年,对于浙东的风俗民情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该书于1860年在伦敦出版,题材丰富多彩,为研究19世纪宁波的社会生活和地域文化提供了罕见的图像资料和从异域视角所做的详细记录。
以上线描画均出自《中国人自画像》插图
《我们在中国的生活》
海伦•倪维思(Helen S. C. Nevius,1833-1910),是近代著名来华传教士倪维思(John Livingston Nevius)的夫人,在其出版的中文著作上署名为倪戈氏。1853年9月,她与丈夫受美国长老会派遣来华,在中国最初的六年里,夫妇俩主要生活在宁波,这里是他们在华长达四十年漫长岁月的第一站,也是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社会的第一扇窗。倪戈氏是当年来华的西方女子中难得的多才多艺之人,她博览群书、勤于写作。1869年,她在美国纽约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名为《我们在中国的生活》,主要记述了1853至1864年间,夫妇俩在中国各地的生活和见闻,其中有近一半的内容是关于宁波的,笔触细腻而生动。 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的聚居地(在今姚江北岸的槐树路),出自《我们在中国的生活》第二章插图 普陀观音寺(即前寺),出自《我们在中国的生活》第三章插图 倪戈氏在宁波崇信义塾(浙江最早的西式男校)和长老会女校(甬江女子中学前身之一)教授音乐的记述,出自《我们在中国的生活》第二章 千丈岩瀑布,出自《我们在中国的生活》第四章 《中国六十年记》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字德三,号冠西,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和学者。1898年,清政府授丁韪良二品顶戴,并任命其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丁韪良在华生活六十余年,历经清末民初两个时代,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中国通”。 丁韪良的英文著作中有一部是自传体作品——《中国六十年记》,详实记述了作者在华近四十五年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的细致观察。全书分为两部分,分别记录作者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生活。其中南方部分就是以宁波为中心,作者在这里生活了十年之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宁波的水道。出自《中国六十年记》第二章
戴利夫人(Mrs. De Burgh Daly,1859-1935),生于爱尔兰,1888年到伦敦接受护士培训,再由英行教会差派来宁波,主要负责当地的一家小型妇女医院。1890年,她与浙海关的医官戴利医生(Dr. C. C. de Burgh Daly)结婚。1893年,因为戴利医生在牛庄(即营口)海关谋得医官职位,夫妇俩从宁波迁居牛庄。1915年,戴利夫人在伦敦出版了她的回忆录《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该书是戴利夫人在华二十多年的生活与工作的纪实,同时也是她对中国和中国人观察与思考的总结。全书共22章,前面7章讲述戴利夫人于1888年被派往宁波传教直到1893年随丈夫迁居牛庄,这六年间在宁波的生活。此外,书中配图48幅,生动展现了清末宁波的市井百态,图像刻画细致入微、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