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近代西方文献中的宁波,一起看看“洋眼”中的城市记忆!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门户洞开,宁波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是西方人初叩中国大门,认识华夏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些西方人不仅仅是作为观察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记录者,在数量丰厚的档案、回忆录、游记、文集和研究著作中留下了他们有关近代宁波方方面面的描述。


《“复仇女神号”航行作战记(1841-1843年)》



全书详细叙述了“复仇女神号”在华参战的经过。作者伯纳德(W.D.Bernard)是当时“复仇女神号”上的一名船员,同时也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该书讲到了关于英军在浙东地区的军事行动,由于“复仇女神号”全程参与,故相关记载十分丰富。从英军的战略计划、敌我双方的军事部署、战斗过程,到英军占领下的定海、镇海、宁波等地的各种情况,再到对浙东地区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具体详尽。该书是一部反映鸦片战争在浙江情况的重要西文史料。

“复仇女神号”(Nemesis)蚀刻版画,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藏


“宁波灵桥”,出自《“复仇女神号”航行作战记(1841-1843年)》第三十章。


《中国各通商城市及香港、舟山两岛考察纪事》




1844至1846年间,英行教会传教士四美(George Smith,1815-1871)相继对中国各通商口岸以及香港、舟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确定宁波为该差会在中国的传教中心。1845年6月,四美来到宁波进行考察,盘桓了3个月的时间,“留下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并在对其他四个通商口岸和香港、舟山进行比较后,选定宁波作为该差会在华传教的中心。1847年,四美将其在华考察的经历撰文出版,即《中国各通商城市及香港、舟山两岛考察纪事》,书中对于宁波的自然地理、风物胜景、人文习俗、社会阶层、宗教信仰、政治局势、社会制度等情况都描绘细致,可以说是从异域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宁波在鸦片战争结束初期的实际面貌,具有很高的地方史料价值。




对于宁波城居民阶层的介绍,出自《中国各通商城市及香港、舟山两岛考察纪事》第十四章。

《中国各通商城市及香港、舟山两岛考察纪事》第十六章“重游天童寺”插图


《在华五年(1842-1847年)》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福布斯(Frederick Edwyn Forbes,1819—1851年),曾任英国皇家海军“伯尼塔”号(Bonetta)指挥官。1842年至1847年间,在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活动。福布斯在伦敦出版了回忆录《在华五年(1842-1847)》,作者结合自己在上海、宁波、舟山、厦门等地的见闻,对当时中国的农业、教育、军事、儒释道、货币经济、地理环境等分章节加以论述。由于浙东是作者在华期间主要活动地区,因而书中有很多关于宁波的故事。





宁波繁荣的钱庄业,出自《在华五年(1842-1847)》第三章


浙江巡抚梁宝常抵达宁波关帝庙,众人迎接。出自《在华五年》第八章插图


1845年11月18日,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和英国驻宁波领事、副领事一行5人乘轿经盐仓门进入宁波城。出自《在华五年》第八章插图


宁波演武场上,士兵们开枪射击的场景。出自《在华五年(1842-1947)》第八章插图


《两访中国茶乡和喜马拉雅山麓的两座英国茶园》




罗伯特•福钧(Robert Fortune,1812-1880),英国植物学家。1848年、1853年两次受雇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潜入中国内陆茶乡,将优质茶树品种与种茶、制茶的技术引入东印度公司在喜马拉雅山麓开设的茶园,从而结束了中国茶叶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给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有人将其称为“茶叶大盗”。福钧根据他在华的传奇经历,撰写了一本题为《两访中国茶乡和喜马拉雅山麓的两座英国茶园》(简称《两访中国茶乡》)的游记,由于福钧将宁波和舟山作为其在华进行植物采集活动的核心区域和向内地考察的基地,所以书中有大量关于宁波的内容,包括地域景观、人文风俗、农业生产、植物、经济等等,对于十九世纪的地方社会,也是一个颇有价值的观察文本。






天封塔,出自《两访中国茶乡》中的插图


宁波的冰厂,出自《两访中国茶乡》中的插图


中国人的婚礼,出自《两访中国茶乡》中的插图


褔钧讲述自己在宁波人花园里的发现,出自《两访中国茶乡》第十五章


福钧在宁波发现的重瓣黄蔷薇


《在华生活》




该书作者美魏茶(William C.Milne,1815-1863)是英国伦敦会早期来华传教士。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他就来到宁波,从1842年12月开始到1843年7月7日,一共驻留了7个月的时间,并且用日记的形式将自己的这段生活经历记录下来,汇编成《宁波七月记》。作者的日记从一个西方人的独特视角,详细记载了鸦片战争结束之初宁波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宁波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美魏茶记述自己游览天一阁和天封塔,出自《在华生活》第二部分第一章

宁波的鼓楼,出自《在华生活》第二部分第一章


宁波及周边地图,出自《在华生活》附图


《中国人自画像》




十九世纪的西方出现了一本图文并茂、集中表现宁波地区城市生活与市井风情的著述。书中图像写实,多为中国当地画家所绘黑色线描画;并且以画为引,逐一介绍画面所展现的民众日常和作者观感,可谓是中西合璧,独具一格。这本书题作《中国人自画像》,由英行教会来华传教士柯播义(Robert Henry Cobbold, 1816-1893)编著。他于1848年5月抵达宁波,在这里前后生活长达8年,对于浙东的风俗民情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该书于1860年在伦敦出版,题材丰富多彩,为研究19世纪宁波的社会生活和地域文化提供了罕见的图像资料和从异域视角所做的详细记录。



以上线描画均出自《中国人自画像》插图


《我们在中国的生活》


海伦•倪维思(Helen S. C. Nevius,1833-1910),是近代著名来华传教士倪维思(John Livingston Nevius)的夫人,在其出版的中文著作上署名为倪戈氏。1853年9月,她与丈夫受美国长老会派遣来华,在中国最初的六年里,夫妇俩主要生活在宁波,这里是他们在华长达四十年漫长岁月的第一站,也是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社会的第一扇窗。倪戈氏是当年来华的西方女子中难得的多才多艺之人,她博览群书、勤于写作。1869年,她在美国纽约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名为《我们在中国的生活》,主要记述了1853至1864年间,夫妇俩在中国各地的生活和见闻,其中有近一半的内容是关于宁波的,笔触细腻而生动。

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的聚居地(在今姚江北岸的槐树路),出自《我们在中国的生活》第二章插图

普陀观音寺(即前寺),出自《我们在中国的生活》第三章插图

倪戈氏在宁波崇信义塾(浙江最早的西式男校)和长老会女校(甬江女子中学前身之一)教授音乐的记述,出自《我们在中国的生活》第二章

千丈岩瀑布,出自《我们在中国的生活》第四章

《中国六十年记》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字德三,号冠西,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和学者。1898年,清政府授丁韪良二品顶戴,并任命其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丁韪良在华生活六十余年,历经清末民初两个时代,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中国通”。

丁韪良的英文著作中有一部是自传体作品——《中国六十年记》,详实记述了作者在华近四十五年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的细致观察。全书分为两部分,分别记录作者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生活。其中南方部分就是以宁波为中心,作者在这里生活了十年之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宁波的水道。出自《中国六十年记》第二章

居家的中国妇女。出自《中国六十年记》插图


讲述西方人在宁波学习当地土话。出自《中国六十年记》第三章


介绍宁波人张斯桂和中国第一艘轮船“宝顺轮”的故事,出自《中国六十年记》第十三章


《年轻的中国》


英国人慕雅德(Arthur Evans Moule,1836-1918)于1861年抵达宁波,此后近半个世纪里,他长期在浙东地区传教,曾任英行教会江浙两省会吏总。慕雅德同时还是一位热爱生活、具有旺盛写作激情的作家,他将自己在宁波、杭州等地的观察与经历作为素材,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和多本著作,在西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08年,他在英国伦敦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充满童趣的小书,名为《年轻的中国》,介绍中国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年轻的中国》是西方第一本介绍宁波儿童生活的专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16幅插图,主要是有关宁波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风俗画,摹绘形象,表现生动,童趣跃然纸上,均出自一位宁波画家之手。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



戴利夫人(Mrs. De Burgh Daly,1859-1935),生于爱尔兰,1888年到伦敦接受护士培训,再由英行教会差派来宁波,主要负责当地的一家小型妇女医院。1890年,她与浙海关的医官戴利医生(Dr. C. C. de Burgh Daly)结婚。1893年,因为戴利医生在牛庄(即营口)海关谋得医官职位,夫妇俩从宁波迁居牛庄。1915年,戴利夫人在伦敦出版了她的回忆录《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该书是戴利夫人在华二十多年的生活与工作的纪实,同时也是她对中国和中国人观察与思考的总结。全书共22章,前面7章讲述戴利夫人于1888年被派往宁波传教直到1893年随丈夫迁居牛庄,这六年间在宁波的生活。此外,书中配图48幅,生动展现了清末宁波的市井百态,图像刻画细致入微、生动有趣。


戴利夫人描述她在三一书院(今宁波三中前身)听学生们背课文的情况。出自《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第四章


《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第五章插图


宁波冯存仁堂买药的场景,出自《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第十九章插图


煨炉饼摊,出自《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第四章插图


雕花,出自《一位在华的爱尔兰女人》第四章插图

-end-

宁波档案原创发布 
图文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投稿公告



若您
有相关宁波历史文化稿件
可以发宁波档案邮箱nbdangan@163.com投稿
附上图文和联系方式,一经录用,可协商稿酬事宜


文 | 田  力

编 | 周海奇

审 | 黄世芬

长按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你的“赞”“在看”,我都喜欢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宁波档案

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