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书 ‖ 中国海域史

张海鹏总 主编

总论卷  王宏斌 著

渤海卷  朱亚非  刘大可 主编

黄海卷  党明德  曲金良 主编

东海卷  谢必震  吴巍巍 主编

南海卷  李金明  主编

ISBN/978-7-5325-9756-7

定价:880元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年12月



01

内容介绍


《中国海域史》是目前学界第一部从“海域史”的角度系统反映中国各大海域历史文化变迁的通史,分《总论卷》、《渤海卷》、《黄海卷》、《东海卷》、《南海卷》五卷,由原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任总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撰著。


“海域史”是“海洋史”、“海疆史”、“海防史”之外的一个相对新颖并有较大包容性、统摄性概念,可以更好地展示海域合作、和平发展的理念,也可以比较准确地概括与中国海洋历史有关的诸多丰富内容。


本书通过深入挖掘相关涉海史料(包括考古成果、民间文献等),强化“海域史”的特色,展现“海域史”的发展规律,在行文表述中,特别注重明确“海域”、“海权”等涉海概念,编纂者还从具体史料或个案入手展开论述,如《顺风相送》这一中国早期渔民和航海探海人员对海洋认识的最早记录,结合地方志等文献记载,来了解中国人的海洋活动。这样既避免了内容的空泛,同时也增强了行文的可读性。


《中国海域史》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创新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通史性学术著作,既充分反映了撰著者的学术水平,也全面综合了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其学术特点有以下方面:


第一,中国四大海域的自然状况、范围,有了十分清晰的概述。

第二,中国人发现、命名、到达各大海域,开发各大海域的贡献得到了充分体现。相应地,“海域史”的特点也得到了一定的凸显。

第三,海域与航线的关系在各卷都得到了重视,中外史学界在这一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和研究观点在各卷得到了很好体现。

第四,陆海一体的海洋经略体制与海洋意识在各卷中得到了显著关注。

第五,中国历代海洋地理文献在记载海域史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充分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是在党中央做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把海洋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背景下启动的,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号召,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维护中国海域安全,扩大中国与周边海域的海洋合作和文化交流,树立和谐、和平的海洋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02

目录

总论卷

目录

绪言  中国海域的地理气象概况1

第一节  中国海域史之定义与范围1

第二节  中国的海岸和海岛3

第三节  中国海域之气候3

一、 影响气候的因素3

二、 冬季季风系4

三、 夏季季风系5

四、 信风风系5

五、 飓风和台风6

第四节  中国海域之波浪与海流9

一、 波浪9

二、 海流13

三、 潮汐和风暴潮16

四、 海冰18

第五节  中国海域之资源20

一、 中国海域之生物资源20

二、 中国海域之矿产资源24

三、 中国海域之化学资源25

四、 中国海域之海洋能25

小结25


第一编  中国海域地理认识史

第一章  中国海域认识之开端(959年以前)31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与海洋地理认识之开端31

一、 《山海经》的海洋地理观念31

二、 《禹贡》的海洋地理知识35

三、 邹衍及其大九州说37

四、 《十洲记》的神秘色彩38

五、 《汉书·地理志》的欧亚大陆41

六、 “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43

第二节  中国海域之帆船航线45

一、 中国沿海航线之全部开通45

二、 中日韩之间航线之开通46

三、 南海航线之开辟47


第二章  中国海域地理学之独立发展(960—1840年)51

第一节  《岭外代答》与南洋诸国地理之初探51

第二节  《诸蕃志》与南洋诸国地理研究之加强56

第三节  《岛夷志略》与澳大利亚之发现62

第四节  明初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65

一、 《瀛涯胜览》66

二、 《星槎胜览》68

三、 《西洋番国志》68

第五节  明朝后期之《东西洋考》69

第六节  明末的《海语》与南海地理认识之深化76

第七节  明末清初的《坤舆万国图志》、《海外舆图说》与《职方外纪》78

第八节  《海国闻见录》与《海录》80

一、 《海国闻见录》80

二、 《海录》84


第三章  晚清海防地理学之建立(1841—1911年)86

第一节  关于海国地理之认识86

一、 林则徐与《四洲志》编译86

二、 魏源与其《海国图志》88

三、 徐继畬与其《瀛寰志略》91

第二节  沿海战略要塞之探讨94

一、 卫杰与其《海口图说》94

二、 徐家干与其《洋防说略》98

三、 张之洞与其《广东海图说》102

四、 朱正元及其《浙江沿海图说》106

第三节  海防战略之思考107

一、 陈寿彭及其《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107

二、 余宏淦及其《新编沿海险要图说》111

三、 丁开嶂及其《中国海军地理形势论》112


第四章  中国海域地理科学之建立(1909—1965年)116

第一节  《海洋学ABC》117

第二节  《祖国的海洋》118

第三节  中国海域第一次大规模综合调查123

第四节  中国海域海洋学之建立124

小结129

一、 中国海域地理学之分期129

二、 中国海域管辖范围之明确131


第二编  中国海船建造史

第五章  宋代以前的造船技术(?—959年)139

第一节  上古时期的独木舟139

第二节  木板舟之发明与使用140

第三节  风帆的发明与使用142

第四节  楼船、斗舰与五牙舰145


第六章  宋元明时期的造船业(960—1643年)149

第一节  指南针与航海149

第二节  元代的水师与造船152

第三节  明代的海船制造154

一、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的造船制度154

二、 匪夷所思的郑和宝船160

三、 民间造船风俗161


第七章  清代前期的造船业(1644—1865年)163

第一节  清初前期战船修造制度之建立163

一、 战船的修造期限163

二、 战船修造机构与责任165

三、 战船修造的经费管理167

四、 战船规格的退化171

第二节  嘉庆时期东南海防危机与战船改造172

一、 海防危机172

二、 战船改造计划173

三、 故态重萌与再蹈覆辙179

第三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机动作战能力的丧失184

一、 中英战舰规模与技术之比较184

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机动作战能力之丧失188

第四节  清代前期民船修造与管理191

一、 康熙时期关于民船的限制性规定191

二、 雍正时期关于民船修造的各种限制性规定196

三、 乾嘉时期继续限制民船修造规格和性能改善200


第八章  晚清民国时期的轮船制造(1865—1911年)204

第一节  晚清时期轮船制造机构与造船概况205

第二节  福州船政局造船史207

一、 福州船政局之创办207

二、 福州船政局的发展219

三、 船政局的衰落与停办237

第三节  江南制造局造船史244

一、 从江南制造局到江南造船所244

二、 江南造船所之快速发展249

三、 继续发展的江南造船所257

四、 日军控制下的江南造船厂261

五、 江南造船厂的复兴263

第四节  晚清民船制造与管理264

一、 鸦片战后民船的制造264

二、 道咸时期中国海域混乱状况266

三、 同光时期民船制造政策的松动与调整269

小结279


第三编  中国海域盐业渔业生产史

第九章  宋代之前海洋渔业与盐业(?—959年)285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海洋社会与齐国的“官山海”285

一、 远古时期人类海洋生产生活遗迹285

二、 夏商周时期的海洋渔业和盐业287

三、 齐国的“官山海”287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海洋渔业与盐铁专营289

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渔业生产与管理289

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盐业官营与民营290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海洋盐业与渔业293

一、 隋唐时期的盐业生产与管理 293

二、 隋唐时期的渔业295


第十章  宋元明时期的海洋盐业与渔业(960—1643年)297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海洋盐业与渔业297

一、 宋元时期的盐业生产与管理297

二、 宋元时期渔业生产与管理304

第二节  明代的海洋盐业与渔业305

一、 明代的盐业生产与管理305

二、 明代的渔业生产与管理312


第十一章  清代前期海洋盐业与渔业(1644—1840年)316

第一节  清代前期盐业生产与管理316

一、 纲盐的穷途末路316

二、 票盐法的实验320

三、 晒盐技术的推广321

四、 富可敌国的盐商与灶户的艰辛322

第二节  清代前期渔业生产与管理324

一、 清代初期渔业生产324

二、 渔民帮会与公所325

三、 在南海作业的中国渔船326


第十二章  晚清和民国时期海洋盐业与渔业(1841—1949年)328

第一节  晚清盐业328

一、 票盐法的推行与失败328

二、 纲盐法之复活329

第二节  民国盐业331

一、 北京政府之盐税抵押331

二、 民国时期之盐场332

三、 南京政府盐务之整顿334

第三节  晚清海洋渔业政策与日本之侵渔335

一、 渔轮渔业公司之创办335

二、 日本开始在渤海侵渔339

第四节  中华民国海洋渔业政策与日本之侵渔341

一、 中华民国海洋渔业政策341

二、 肆无忌惮的日本侵渔活动343

小结345


第四编  中国海洋贸易与管理史

第十三章  宋代之前海洋贸易与运输(?—959年)349

第一节  秦汉时期滨海港口城市的兴起34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航海运输351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海上贸易与港口354


第十四章  宋元明时期海外贸易与海防(960—1643年)359

第一节  宋元时期海洋贸易与管理359

一、 两宋时期海洋贸易与管理359

二、 元代的海洋贸易与管理366

第二节  明代的海禁与海防369

一、 海禁与海防370

二、 海防机构与制度372

三、 郑成功收复台湾376

第三节  明代官方航海活动与朝贡贸易体制377

一、 官方的航海活动377

二、 朝贡贸易体制的确立380

第四节  明代民间走私贸易382

一、 走私贸易的盛行382

二、 月港开海贸易与马尼拉大帆船385

三、 市舶司职能之演变387


第十五章  清代前期海外贸易与海防(1644—1840年)392

第一节  清代前期对于内外洋的管辖392

一、 关于内洋与外洋的划分392

二、 巡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397

三、 内洋与外洋的管辖权403

四、 中国的“外洋”与西方“领海”观念之异同410

第二节  清代初期的禁海政策416

一、 清代初期的禁海迁界政策416

二、 禁海迁界令的解除421

第三节  禁止南洋贸易令的下达与撤销423

一、 禁止南洋贸易令的下达423

二、 “重防其出”的各项措施428

三、 禁止南洋贸易令的解除430

第四节  限口贸易政策的确定432

一、 被误读的乾隆帝谕旨432

二、 江、浙、闽三个海关一直在正常运行436

三、 禁海政策的流变439


第十六章  晚清和民国海防与海外贸易(1840—1949年)447

第一节  中国海上危机与海防政策的调整447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师夷制夷”方针的提出447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的渐次开展450

三、 日军侵台与海防政策的全面调整451

四、 中法战争与北洋水师的成军456

五、 八国联军入侵与海军的再次筹建460

六、 辛亥革命之后的海军462

七、 抗日战争与南海诸岛的收回465

第二节  晚清外贸政策的被迫调整468

一、 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468

二、 租界制度与治外法权的丧失469

三、 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471

四、 被侵占的内外洋管辖权475

五、 洋行与中国进出口贸易478

第三节  民国外贸政策制定权力的恢复480

一、 自主开放的口岸480

二、 关税自主与贸易保护482

三、 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废除485

四、 收回租界与废除领事裁判权492

五、 中国领海管辖权之确定497

小结500

一、 蓝色文化并非是欧洲人的专利500

二、 海洋政策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505


参考文献508

一、 官书档案和资料类编508

二、 中文论著512

三、 外文论著521

四、 主要论文522

五、 主要报刊524


渤海卷

目录

概述1

 

第一章  渤海海域概况5

第一节  海域范围与海洋地理5

一、 海域范围6

二、 海底地质地貌7

三、 波浪、潮汐、海流与气候11

第二节  岛屿、海湾、河口与港口15

一、 岛屿16

二、 海湾17

三、 河口18

四、 港口20

第三节  海洋资源21

一、 海洋生物22

二、 海底矿产22

三、 沿岸资源22

第四节  战略地位29


第二章  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渤海32

第一节  远古时期渤海的开发与航海活动32

一、 先民的海洋开发活动33

二、 先民的航海活动42

第二节  神话与传说49

一、 海上仙山的千古传说49

二、 海神的传说与崇拜51

三、 海市蜃楼的景象与传说53

第三节  早期的海洋文献55

一、 早期史籍中的渤海资料55

二、 其他典籍中的渤海资料60

第四节  夏商周时期对渤海的初步开发64

一、 海洋渔业的发展与保护64

二、 海洋盐业的开发67

三、 海上交通的进步72

第五节  秦汉时期对渤海的探索与经略76

一、 秦汉时期环渤海政区及其变化76

二、 秦朝对渤海的经略意图78

三、 汉代对渤海的经略意图86

四、 秦汉时期对渤海资源的开发9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渤海102

第一节  环渤海政区的设置102

一、 曹魏时期的环渤海政区102

二、 西晋时期的环渤海政区103

三、 北魏时期的环渤海政区104

第二节  动荡时期的渤海105

一、 汉末曹魏时期渤海地区的动荡105

二、 两晋时期渤海地区的频繁动乱107

三、 南北朝时期渤海地区的争夺110

第三节  人口的频繁迁徙112

一、 汉末曹魏时期的人口流动112

二、 两晋时期的人口大迁徙114

三、 北魏时期大规模的人口迁徙118

第四节  渤海航行的频繁与航线的多向运营121

一、 环渤海的海上航行繁多122

二、 渤海地区与南方海上航行频繁124

三、 朝鲜、日本使节往来渤海地区126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繁荣的渤海128

第一节  环渤海政区的大调整128

一、 隋代环渤海政区的调整128

二、 唐代环渤海政区的大调整129

第二节  渤海地区的居民生活状况133

一、 民风民俗133

二、 人口迁徙与外来人口134

第三节  渤海重镇的出现与海岛开发135

一、 渤海重镇莱州和登州135

二、 渤海重镇平卢139

第四节  渤海频繁的内海交通与外海往来141

一、 渤海频繁的内海交通141

二、 渤海繁忙的南下航线142

三、 渤海与朝鲜之间的航线143

四、 渤海与日本之间的航线146

第五节  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造船业的高涨147

一、 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147

二、 渤海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150

第六节  渤海文学艺术风格的形成154

一、 渤海诗风154

二、 渤海文赋156


第五章  宋金时期的渤海158

第一节  渤海海域的南北分离与军事对峙158

一、 宋辽在渤海海域内的疆域划分158

二、 渤海海域内宋辽双方的军事对峙159

三、 登州水军的屯戍160

第二节  北宋时期的渤海封锁162

一、 北宋前期渤海航线的开辟与使用162

二、 北宋中后期对渤海的封锁163

第三节  金人统治下的渤海之利用165

一、 金代渤海海域内的疆域区划165

二、 金代渤海区域内的经济恢复与海洋产业166

三、 金代渤海的海防及军事活动168

第四节  渤海海港城市的萎缩与南移169

一、 平州地区沿海港口的萧条169

二、 白沟河入海口附近的港口170

三、 登州港的兴衰172

第五节  渤海文化的再度积累174

一、 宋金时期的渤海文学174

二、 宋金时期渤海地区的海洋崇拜与海神信仰176


第六章  元朝时期的渤海181

第一节  渤海行政区域的整合181

一、 蒙古占领河北、山东和东北等沿渤海地区181

二、 元朝时期渤海海域疆域划分及镇戍与管辖183

第二节  渤海与元朝海运183

一、 元朝海运的兴起183

二、 行经渤海的元朝海运路线184

三、 元朝的渤海港口186

第三节  渤海与海外的航行交流191

一、 征战日本之渤海海运191

二、 化干戈为玉帛的渤海与外海海运交通192

第四节  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196

一、 渤海地区农业、手工业的恢复197

二、 商业198

第五节  元朝渤海文化199

一、 元朝的渤海文学199

二、 元朝渤海区域内的海神崇拜201


第七章  明朝时期的渤海204

第一节  环渤海地区的行政区划及形势204

一、 山东205

二、 北直隶208

三、 辽东209

第二节  海禁政策的实施与渤海的寂静210

第三节  环渤海的移民迁徙与定居214

一、 山东地区214

二、 河北220

三、 天津221

四、 辽宁223

第四节  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224

一、 农业224

二、 渔业227

三、 盐业229

四、 造船业231

第五节  环渤海地区的海运及辽海航道234

一、 洪武时期的海运234

二、 永乐时期的海运236

三、 隆庆、万历时期的海运238

四、 中朝之间的交通239

第六节  环渤海地区的海防240

一、 洪武时期反击倭寇入侵241

二、 永乐时期的海患与抗倭行动242

三、 环渤海地区与援朝御倭战争245

第七节  环渤海地区的海疆文化248

一、 反映海洋的文化作品248

二、 海神信仰250


第八章  清朝的渤海254

第一节  清朝环渤海政区的设置254

一、 奉天254

二、 直隶256

三、 山东256

第二节  海岸线的自然变动与沿海居民的增多258

第三节  海洋资源综合利用范围的扩大262

一、 海洋渔业的发展262

二、 海盐业的发展264

三、 海产品的再加工266

第四节  渤海商贸与航海运输267

一、 环渤海区域内的粮食贸易268

二、 环渤海区域与南方海域的贸易往来271

第五节  渤海出海口和港口建设274

一、 天津港的繁荣275

二、 登州港的衰落与烟台港的崛起276

三、 锦州、牛庄的再发展与营口在晚清的兴起278

第六节  渤海区域与海外国家交流280

一、 与朝鲜的海上贸易交流280

二、 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交流282

第七节  清朝渤海的海防建设283

一、 山东水师的兴建与萎缩283

二、 天津水师的旋设旋撤285

三、 奉天水师的建设288

四、 北洋水师的兴建290

五、 甲午之殇——列强对环渤海地区的侵略292

第八节  渤海文化的发展演变293

第九节  晚清开埠以后对海域的重新认识296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渤海299

第一节  行政区划设置299

第二节  港口发展与腹地扩展300

一、 港口发展301

二、 腹地扩展304

第三节  航路扩展与交通近代化308

一、 航路扩展308

二、 交通近代化310

第四节  商贸兴盛与环渤海网络形成314

一、 商贸兴盛314

二、 环渤海网络形成317

第五节  渤海区域的人口持续增长320

一、 自然环境的限制321

二、 城市社会条件的吸引322

三、 小农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322

第六节  渤海区域社会文化变迁324

一、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324

二、 西式简约风气盛行325

三、 娱乐方式多样化325

四、 文化教育现代化326

五、 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意义327

 

参考文献330

后记345


黄海卷

目录

第一章  黄海海域概况1

第一节  黄海海域的范围1

一、 黄海名称的由来1

二、 黄海海域的范围2

第二节  黄海海域自然地理3

一、 黄海海域的自然概况3

二、 岛屿、半岛和港湾5

三、 黄海的资源7

第三节  黄海的海域特色8

一、 海陆之交的黄海8

二、 独特的海洋文明10

三、 东亚格局中的黄海12


第二章  黄海海域的早期文明13

第一节  史前时期的黄海文明13

一、 黄海海域的变迁13

二、 黄海沿岸先民的活动遗迹15

三、  胶州湾畔的龙山文化17

四、  海州湾畔的大型聚落群20

第二节  早期的跨海文化传播22

一、 早期的造船22

二、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文化交流22

三、 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文化交流24


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黄海海域的发展27

第一节  沿黄海政区与社会经济27

一、 《禹贡》中的沿黄海地区27

二、 夏商周时期的海产贡赋28

第二节  齐国的崛起与海洋开发29

一、 齐国与莱夷29

二、 管仲开发海洋的贡献31

第三节  燕、齐、吴、越的海洋经略32

一、 沿黄海地区的诸侯国32

二、 河海连通的交通网33

三、 陆海一体的经济格局34

四、 造船业的发展与齐吴海战35

第四节  琅琊港36

一、 琅琊古港的兴起36

二、 越王勾践迁都琅琊37

第五节  亦真亦幻的黄海文化39

一、 邹衍的“大瀛海”说39

二、 神山与方士航海41

第六节  黄海周边的文化交流43

一、 嵎夷43

二、 石棚与支石墓44


第四章  秦汉帝国的黄海经略46

第一节  秦始皇三巡黄海46

一、 秦始皇东巡黄海的线路46

二、 秦始皇东巡黄海的活动47

第二节  徐福东渡的历史与传说52

一、 徐福船队的规模52

二、 徐福东渡的航线53

三、 徐福东渡的传说54

第三节  汉武帝巡海与东征朝鲜57

一、 汉武帝巡海57

二、 汉武帝东征朝鲜59

第四节  “环黄海圈”的贸易62

第五节  黄海沿岸的经济与社会64

一、 海洋渔业的勃兴64

二、 海盐业的发展65

三、 沿海港口的兴起67

第六节  汉代文学中的黄海68

一、 史家笔下的黄海68

二、 海赋:汉代海洋文学的绝唱69


第五章  魏晋到隋唐五代时期的黄海73

第一节  黄海区域的造船业73

一、 概况73

二、 北朝青州造船74

三、 隋代东莱造船74

四、 唐代登州、莱州的造船基地77

五、 唐代的水战具79

第二节  航海技术的提高与近海航线的扩展79

一、 航海技术的提高80

二、 中国南北沿海直通航线的开辟81

三、 唐代跨黄海的海上漕运82

第三节  黄海海域的港口83

一、 黄海海域港口的变迁83

二、 马石津84

三、 三山浦84

四、 登州港84

五、 楚州港85

第四节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海上交流86

一、 循海岸水行航线86

二、 东亚诸国“从东莱浮海”87

三、 “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87

四、 唐朝平卢军节度使与东亚诸国的关系89

五、 张保皋、崔致远在黄海海域的活动93

第五节  中国与日本列岛的海上交流95

一、 曹魏时期“循海岸水行”航线95

二、 南北朝时期中日海上交流96

三、 隋唐时期中日海上交流97

第六节  黄海海洋文化99

一、  海神的封敕与祠祀99

二、 文人笔下的黄海100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黄海109

第一节  板桥镇:宋代北方第一大港109

一、 山东半岛海上贸易与板桥镇的崛起109

二、 板桥镇海上贸易的繁荣111

三、 板桥镇市舶司的设立113

第二节  航海与造船技术115

一、 宋代的航海技术115

二、 元代的造船技术116

第三节  元代的黄海海运120

一、 元代的黄海海运120

二、 胶莱运河: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连海运河工程122

第四节  宋代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跨黄海交流126

一、 宋代跨黄海交流的有利条件126

二、 宋代与朝鲜半岛的跨黄海交流127

三、 宋朝与日本的交往和元朝对日本的远征133

第五节  黄海海洋文化133

一、 海洋文学的新发展133

二、 文人笔记中的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137

三、 元代文学中的黄海142


第七章  明与清初中期的黄海经略与繁荣145

第一节  明到清中期的沿黄海政局145

第二节  明清时期黄海的军事管理与冲突146

一、 明代前期海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146

二、 明代中后期沿黄海海防体系的变化151

三、 明代的海岛管理157

四、 清代前中期的沿黄海海防建设与教训159

第三节  黄海经济与社会发展161

一、 海洋渔业的发展161

二、 盐业的发展繁荣 169

三、 海洋灾害与沿海社会经济175

第四节  海运、贸易与沿海市镇179

一、 官方主导的海洋运输业179

二、 海洋贸易的繁荣185

三、 沿海海口、市镇191

第五节  朝贡192

一、 明代的朝贡及朝贡贸易概况193

二、 朝贡贸易的原则与限制193

三、 清初中期朝鲜的朝贡197

第六节  中国与朝鲜、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198

一、 中朝文化交流198

二、 中日文化交流200

第七节  黄海文学与艺术202

一、 对“蓬莱”“海市”的叹赏202

二、 黄海贡道上的使节吟咏204

三、 宋琬的“海味诗”206


第八章  近代黄海的命运209

第一节  黄海海域的局势变迁209

第二节  黄海危机与甲午之殇210

一、 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黄海210

二、 黄海布防与北洋海军建设216

三、 甲午海战与黄海之殇219

第三节  黄海沿岸的逐渐开放223

一、 烟台开埠223

二、 胶澳租借地与青岛230

三、 旅大租借地234

四、 威海卫租借地237

五、 海州港自开商埠238

第四节  日本对黄海海域的侵略240

一、 日俄战争与日本占据旅大地区240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侵占青岛241

三、 日本对黄海沿海的殖民统治与掠夺242

四、 以青岛为中心的沿黄海航运线243

第五节  近代黄海的渔业和盐业245

一、 黄海渔业的近代命运245

二、 近代黄海盐业的发展变迁246


参考文献251

后记264


东海卷

目录

第一章  东海海域概况1

第一节  海洋地理1

一、 海域范围1

二、 海底地质地貌2

三、 海洋潮汐、洋流与气象4

第二节  岛屿7

一、 台湾岛7

二、 澎湖列岛、金门、马祖9

三、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9

四、 舟山群岛10

五、 崇明岛11

六、 海坛岛11

第三节  河口与港湾12

一、 长江口、杭州湾12

二、 宁波港、北仑港、上海港13

三、 福州港、泉州港、厦门港、漳州港14

四、 淡水港、基隆港、高雄港15

第四节  海洋资源16

一、 海洋生物(海洋植物、海洋鱼类、渔场)16

二、 海底矿产与石油资源17

三、 滩涂19


第二章  东海海域的早期文明20

第一节  先民海洋活动的史迹20

一、 河姆渡文化中的海洋因素20

二、 “东山陆桥”与早期海洋移民22

三、 昙石山文化中的海洋因素23

四、 台湾石器时代的海洋文化遗存23

第二节  向海而生的东南越人25

一、 百越先民的繁衍与分布25

二、 吴越先民的早期活动26

三、 “瓯居海中、闽在海中”27

四、 闽越先民的经济生活28


第三章  先秦时期东海海域的开拓30

第一节  吴越地区的航海成就30

一、 百越先民的发展与变迁30

二、 越人与航海交通31

三、 句章港与会稽郡33

第二节  闽越国与海洋文明34

一、 从蛮夷之地到闽越国34

二、 闽中郡与闽越国的海洋开拓35

第三节  山海并进的经济发展模式36

一、 基于农牧业的商贸36

二、 中原文化与东南生产技术37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东海海域39

第一节  海上航线的开辟和港口的形成39

一、 文献记载中的闽、越海疆39

二、 从会稽到闽粤的海上航路40

三、 以会稽和东冶为代表的闽越42

四、 台湾海峡的交通44

第二节  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的交融45

一、 古越文化的特征45

二、 东南地区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48

第三节  航海文化与东南社会的变迁51

一、 航海与东南社会的对外拓展51

二、 移民促进了航海文化的发展53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海海域55

第一节  汉人南迁与古越经济社会55

一、 北方战乱与汉人南迁55

二、 先进的农耕技术传入南方56

三、 先进的手工技术的发展57

四、 人口迁入导致的行政建置变化58

第二节  造船业与海上交通之发展59

一、 典船校尉与温麻船屯59

二、 沈莹与《临海水土志》60

三、 与东亚邻国的海上往来61

第三节  海外文化与古越文化的交融61

一、 佛教文化的传播61

二、 海外贸易及其对东南社会的影响63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东海海域65

第一节  海上交通与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65

一、 经略台湾与澎湖开发65

二、 唐代东南海外贸易大港之发展66

三、 明州港与东亚海上交通69

第二节  五代浙、闽的海外贸易71

一、 吴越国71

二、 闽国72

第三节  东南沿海的对外文化交流75

一、 遣唐使与东南海域关系75

二、 空海闽越纪行与佛教东传日本76

三、 鉴真东渡与中日文化交流78

四、 浙闽地区与朝鲜的文化交流79

五、 阿拉伯人与东南文化80


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东海海域82

第一节  东南沿海经济之繁荣与海商的形成82

一、 中国社会经济重心南移82

二、 东南海商的崛起84

三、 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87

第二节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93

一、 泉州港的崛起93

二、 赵汝适与《诸蕃志》95

三、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泉州97

第三节  海上文化交流的兴盛99

一、 多元宗教在东南沿海的传播99

二、 理学在闽浙的流布与海外传播106

三、 西方传教士与元代东南沿海社会109

第四节  海洋管理政策114

一、 市舶司的设置及发展114

二、 造船业的发展与管理117

三、 澎湖巡检司与东南海防经略119


第八章  明代的东海海域121

第一节  明初的海禁政策及其影响121

一、 明初海禁政策与明州的争贡之役121

二、 闽、浙市舶司的演变124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与闽浙社会127

一、 郑和下西洋前在福建的准备工作128

二、 郑和下西洋与东南沿海的社会变迁131

三、 闽浙沿海与侨居东南亚的华人133

第三节  中琉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34

一、 杨载诏谕琉球135

二、 闽人三十六姓与琉球社会发展135

三、 中琉封贡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37

四、 中琉文化交流142

第四节  东南海盗、倭寇与海商集团147

一、 亦盗亦商的海寇集团之争斗148

二、 防倭抗倭与明代记录钓鱼岛隶属于中国的史籍文献153

三、 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其经略158

第五节  造船、航海与海外贸易165

一、 闽浙商业、手工业与海外贸易165

二、 明代的造船与航海技术168

三、 西方殖民者对东南海域的通商探索与文化考察172

四、 漳州月港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180


第九章  清代的东海海域192

第一节  清初东海海域的拓展192

一、 清初郑氏集团在东南海疆的活动192

二、 “禁海”与“迁界令”194

三、 康熙统一台湾与清代的治台政策196

四、 蔡牵海上集团的反清活动197

五、 中琉航路与中琉关系之延续200

第二节  清政府在东海疆域内行使主权204

一、 清代台湾的班兵制204

二、 水师巡航与东南沿海的海防213

三、 清政府对钓鱼岛的行政管辖215

四、 江浙闽海关的设立、管理与关闭221

第三节  清代东海海域的经济与文化活动222

一、 闽浙台渔民在东海的渔业活动222

二、 沪浙闽沿海的盐业经济224

三、 闽南海商集团的崛起及其影响226

四、 唐山过台湾: 清代闽粤移民与台湾开发227

五、 清政府与琉球的朝贡贸易231

六、 闽台对渡贸易234

七、 海神信仰与海洋民俗236

八、 清初东海海域的荷兰人与英国人246

第四节  清代闽浙沿海的造船与航务249

一、 造船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49

二、 近代船舶技术的传入253


第十章  近代的东海海域254

第一节  西方列强对东南沿海的侵犯及其影响254

一、 西方列强对闽浙沿海的侵犯254

二、 五口通商后的东南社会258

第二节  中日两国在东海的较量与博弈261

一、 牡丹社事件与日本侵台261

二、 “球案”对亚洲格局的影响264

第三节  东海地缘政治与军事形势的发展演变270

一、 沈葆桢的海洋发展观270

二、 福建船政局与福建船政文化274

三、 福建水师与马江海战277

四、 台湾建省与近代化285

五、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291

第四节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295

一、 东南四口海关的产生与设置295

二、 近代东南沿海海港城市的兴起296

三、 开埠后口岸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299

四、 近代西方人眼中的舟山群岛305

五、 外国传教士与东南区域社会308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的东海海域316

第一节  东海海域的海洋经济变迁316

一、 闽浙商人与海外贸易316

二、 沪浙闽海洋航运业的发展与变化317

三、 东南地区制盐业的发展319

四、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21

第二节  台海风云与东南海疆变局323

一、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社会323

二、 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326

第三节  东南沿海的海关与文化事业328

一、 海关的发展与变化328

二、 东南沿海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331


第十二章  钓鱼岛主权归属与中日东海争端336

第一节  钓鱼岛的发现、命名和主权归属336

一、 《顺风相送》与钓鱼岛的发现336

二、 钓鱼岛主权与航海实践的关系339

三、 钓鱼岛主权归属是中琉两国共同确认的341

四、 历史上琉球国对钓鱼岛的记述342

五、 中外图籍文献共证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343

第二节  钓鱼岛问题与中日争端349

一、 日本人主张拥有钓鱼岛主权的荒谬349

二、 中国对钓鱼岛问题的立场351

三、 钓鱼岛问题的历史与未来353


附录:东海划界的由来及现状354

一、 东海划界的由来与中日关系354

二、 东海划界的法理辨析357

三、 东海划界问题的发展趋势361


参考文献363

后记405


南海卷

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中国南海海域概况1

第一节  海域范围与海洋地理1

一、 海域范围1

二、 海底地质地貌1

三、 潮汐、海流与气象3

第二节  岛屿与岩礁5

一、 东沙群岛5

二、 西沙群岛6

三、 中沙群岛7

四、 南沙群岛8

第三节  海洋资源13

一、 油气资源13

二、 可燃冰14

三、 水产资源15

第四节  战略地位16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海外交通18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南海18

第二节  东汉与罗马的海上交通2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海与跨海的文化交往24

第一节  朱应、康泰出使扶南24

第二节  法显印度巡礼26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南海与海上交通29

第一节  隋炀帝派常骏等出使赤土29

第二节  唐代广州与阿拉伯海上交通航线考释31

一、 《中国印度见闻录》中阿拉伯通广州航线考释31

二、 《郡国道里志》等书中阿拉伯通广州航线考释35

三、 贾耽所志“广州通海夷道”考释38

第三节  唐代广州与南海交通的发展42

一、 唐代南方的主要贸易港口43

二、 唐朝政府的南海贸易政策44

三、 从广州到阿拉伯贸易的中国商船46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南海海外交通48

第一节  周达观随使真腊48

一、 出使真腊的行程48

二、 周达观撰写《真腊风土记》49

第二节  汪大渊附舶游南海51

一、 汪大渊与《岛夷志略》51

二、 《岛夷志略》中南海航线的考释54

第三节  海南的南海贸易56

一、 早期海南的南海交通和贸易56

二、 宋元时期海南贸易的繁荣57


第六章  宋元时期有关南海疆域的记载64

第一节  有关南海疆域界限的记载64

第二节  石塘、长沙的位置与范围68

第三节  元代“四海测验”中的南海70

一、 “四海测验”的缘起与经过71

二、 各测点经纬度的计算73

三、 考定南海测点的具体位置75


第七章  明代时期的南海78

第一节  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78

一、 海禁与朝贡贸易相辅相成78

二、 郑和下西洋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81

三、 朝贡贸易加剧朝廷与地方的矛盾84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87

一、 明初奉行睦邻友好政策的几种表现87

二、 郑和下西洋贯彻睦邻友好政策90

三、 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93

第三节  明代“东西洋”分界考94

一、 航向问题97

二、 风向问题98

三、 洋流问题99

第四节  葡萄牙人东来与澳门的兴起100

一、 葡萄牙人的东来与中葡的早期接触100

二、 葡萄人入居澳门103

三、 澳门的兴起104

第五节  17世纪澳门的海上贸易106

一、 澳门与广州、日本的贸易107

二、 澳门与马尼拉、越南等地的贸易109

三、 澳门与望加锡、帝汶的贸易113

第六节  “南澳Ⅰ号”的发现与南海贸易117

一、 月港开禁后大量中国瓷器外销到欧洲各地117

二、 “南澳Ⅰ号”出水瓷器多数属漳州窑产品120


第八章  明清时期有关南海疆域的记载123

第一节  有关南海疆域的记载123

第二节  千里石塘与万里长沙127

第三节  清朝水师巡视南海海域131

第四节  越南黄沙、长沙非中国西沙、南沙考133

一、 长沙是外罗海中的小岛、沙洲133

二、 黄沙渚是理山岛北部的小岛137

三、 葛是越南中部沿海的“长条地带”140

第五节  中国人民开发经营西沙、南沙群岛的证据143

一、 在西沙、南沙群岛发现的遗址、遗物143

二、 西沙、南沙群岛保存的古庙遗迹146

三、 中国渔民在西沙、南沙群岛的生产活动150


第九章  清代的南海152

第一节  康熙时期的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152

一、 清初迁海政策的实施152

二、 康熙下令开放海禁155

三、 康熙末年禁止南洋贸易157

第二节  清代前期中国与东南亚的大米贸易161

一、 中国与东南亚大米贸易发展的原因162

二、 清政府采取的鼓励大米进口措施164

三、 发展与东南亚大米贸易的意义168

第三节  清代澳门的管理制度170

一、 清初的中葡关系171

二、 清初对澳门管理体制的形成172

三、 清朝对澳门管理体制的强化173

四、 葡萄牙的扩张企图与中葡纠纷175

第四节  广州十三行:清代封建外贸制度的牺牲品177

一、 从公行组织到总商制度的设置177

二、 十三行在清政府外贸中享有的特权179

三、 十三行成为清朝封建外贸制度的牺牲品182

第五节  鸦片战争前英商在广州的贸易185

一、 东印度公司贸易185

二、 茶叶贸易189

三、 港脚贸易191

第六节  中英通商冲突与鸦片战争196

一、 马戛尔尼与阿美士德使华196

二、 律劳卑事件198

三、 鸦片战争的起因与实质200

第七节  英占香港与香港贸易转口港的形成205

一、 鸦片战争之前的香港205

二、 英国侵占香港208

三、 香港贸易转口港的形成209

第八节  清代海南对外交流215

一、 鸦片战争前海南的对外贸易215

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217

三、 鸦片战争后海南的中外贸易217

四、 轮船航运业的兴起220


第十章  近代中国政府在南海的维权活动221

第一节  收回被日商非法占据的东沙岛221

一、 两度派大轮往东沙岛实地查勘221

二、 与日驻粤领事交涉东沙岛归属223

三、 中日双方协商赔偿事宜224

四、 收回东沙岛226

第二节  派员复勘西沙群岛227

第三节  中法勘界斗争230

一、 中法勘界斗争的经过230

二、 中法勘界未划分北部湾海域236

第四节  抗日战争前后中国政府维护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238

一、 抗日战争前日本、法国对西沙、南沙群岛的侵占238

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收复西沙、南沙群岛242

三、 确定南海断续线以维护西沙、南沙群岛主权246

四、 抑制菲律宾对南沙群岛的觊觎247


参考文献250

后记260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海交史研究资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