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宋元交替时期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6-02-26 来源:海交史研究 2015 年第 2 期 作者:肖彩雅 浏览:220次

2015 年 11 月 26—27 日,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史地与文化研究平台、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主办,阳江市南宋文化遗存研究会承办的 “宋元交替时期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学术研讨会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召开。来自国内、港澳地区及阳江本地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大会由开幕式、主旨报告会、分组学术研讨三部分组成,分别就宋元交替时期南宋朝廷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交通史迹、文献与田野调查及民间传说; 东南沿海军事政治力量博弈、海外贸易与航海人物研究、港口变迁与航海造船技术等五个主题进行交流与研讨。

开幕式及主旨报告会

11 月 26 日,大会开幕式在阳江海陵岛保利皇冠假日酒店皇冠会议厅举行,会议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王连茂研究员主持,中共阳江市海陵区区委书记丁锡丰致欢迎辞,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谢必震教授及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史地与文化研究平台刘迎胜教授作为主办单位代表分别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开幕式结束后,承办单位阳江市南宋文化遗存研究会的五位学者作阳江地区南宋文化遗存考察专题报告。首先刘月莲博士介绍她与海陵岛的渊源,并对海陵岛现存宋末遗事,诸如南宋名将张世杰的太傅庙和太傅墓、供奉南宋国舅爷杨亮节的灵谷庙、石井村的陈氏祖墓南宋末朝丞相陈宜中之墓地,以及疑似供奉陈宜中的医帝宫,还有遍布整个海陵大小村落的陈氏子孙对宋元交替时期的口述历史等等进行梳理。她与黄晓峰博士撰写的 《广东阳江海陵岛考察记》及 《陈宜中岭南遗事考述》曾先后刊于 《海交史研究》。接着阳江市南宋文化遗存研究会副会长李晓峥回顾了 2011 年跟随黄晓峰博士、刘月莲博士等人,以媒体的角度记录历时半年海陵岛的考察,形成 《寻找失踪的丞相》的专题片,并播放南宋丞相陈宜中在海陵岛石井村的古墓以及对陈宜中在海陵岛的历史迷踪的相关探索发现。阳江市海陵区文史爱好者宋军则以陈姓人永世不吃狗肉”的故事与帝医庙供奉石狗及观音山村族谱中陈宜中记载为例分享了海陵岛宋末遗存考察心得,认为海陵岛的传说及史迹不是单独,而是可以串联起来的。南宋文化遗存研究会秘书长曾宪妥则论证了海陵村落地名与南宋末年历史不可分割,透过海陵岛村落地名的历史解读来充实史志的记载。而黄晓峰以史料及族谱资料考证陈宜中去向 “遁占城”及陈宜中的侄子陈萍对元朝的影响等问题,指出陈宜中事迹不仅仅是传说故事,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该报告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广泛搜集散落于田野深藏于民间的文化遗产,佐以历史史料来考证海陵岛一系列南宋文化遗存。考察者有机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不失是一次精彩的考察报告。

分组学术研讨

此次会议学术讨论分为两组,分别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王铭铭教授和《海交史研究》主编钱江研究员主持。研讨会内容大致可分为: 宋元交替时期南宋朝廷在东南沿海海上交通史迹、文献与田野调查及民间传说研究; 航海造船技术史研究、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及海运史研究等等,在此择其概要叙述如下:

1、宋元交替时期南宋朝廷在东南沿海海上交通史迹、文献与田野调查及民间传说研究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连心豪提交的 《闽南粵东有关宋末民间传说及其信仰习俗》梳理了闽南粤东有关宋末民间传说及其信仰习俗,认为 “生吴卒赵 “、“完璧”赵家堡、南澳 “宋井”、陆秀夫墓、慈元杨太后、正顺尊王谢枋得、晋南 “相摃”、长泰圭后 “下水操”等信仰及习俗无不跟宋末抗元史实相联系。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周金琰《陆秀夫在莆田的传说》概述了福建莆田秀屿区的东庄镇和仙游县的枫亭镇两处遗留下来与陆秀夫有关的史迹、传说、小调及习俗,诸如陆秀夫衣冠冢、活水亭、留春节、《十二月诗》、《送君诗》等等。暨南大学历史系王元林教授与孙廷林博士合作的 《礼制教化与地方宗族社会———以厓山大忠祠、全节庙为例》考察厓山大忠祠、全节庙建立过程,透过地方官员、精英士人与地方宗族间的互动,由此窥探嘉靖礼制革新前,珠三角的国家、礼制教化与地方宗族社会间的关系; 论述了明代成化、弘治间,以厓山大忠祠、全节庙为载体,地方官员、陈白沙等地方精英士人与伍氏、赵氏等地方宗族间积极互动,一方面迎合国家礼制教化所需,以南宋流亡君臣事迹建构珠三角地方社会的文化正统性,另一方面地方宗族争相向代表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大忠祠、全节庙靠近,藉之显耀宗族地位。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周运中 《宋末闽南海上抗元史事钩沉》以为大桑、小桑、木屿出现在元代的世界大地图上 ( 本光寺本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的原因是宋末元初在诏安、云霄两县海边有声势浩大的抗元武装,并以史志、文集、地方记载及考古发现等来钩沉宋末闽南海上抗元史相关事迹。新民晚报高级记者方毓强 《南宋末年南渡广东的方姓支系调查及研究———以两位 “驸马”为中心》以其近三年来实地调查,通过广东南宋末年两位方姓 “驸马”的家族记载、记忆,来反映南宋末年两个家庭跟随宋室南渡、逃亡的民间故事和传说。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吴榕青的 《宋元之交的沿海的海盗、山贼与地方的政局———以潮漳州陈五虎、陈吊眼集团为例》也就主题展开论述。

2、航海造船技术史研究

云南大学历史系黄纯艳教授的 《宋代船舶的力胜与形制》考察造船业对宋代社会包括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从技术史的角度辨析 “力胜”和 “料”的概念,分析了宋代运河船、内河船及海船等三种类型的力胜与形制。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何国卫教授的 《泉州南宋海船船壳的多重板鱼鳞式搭接技术》以出土实船为依据,认为古代船壳结构可分为单层板顺板式搭接、单层板鱼鳞式搭接、多重板顺板式搭接和多重板鱼鳞式搭接等四种形式。而到目前为止出土古船中唯一的多重板并鱼鳞式搭接船壳结构是泉州南宋海船。泉州宋代海船船壳的多重板鱼鳞搭接技术反映出宋元交替时期一个高超的造船工艺,为海上交通的运输船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蔡薇等人合作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帆船》通过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宁波宋代海船、宋代南海一号、韩国的元代新安海船、蓬莱、象山出土的明代海船的分析与研究,认识了中国帆船的龙骨、舱壁与外板结构、帆装与舵叶的形式、锚具的特点,了解了中国古船早在宋代就发明和实际使用了减摇龙骨,在元代就实际使用了在当代船舶才使用的被动式减摇水舱等等。大连海事大学孙光圻教授 《宋元时期的海上导航技术》认为宋元时期的导航技术是中国航海历史进入全盛阶段的重要原因,以全天候磁罗盘导航、海洋天文定位、航路指南图书应用等为主要标志。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单丽和温志红合作的 《航海技术的获得与传递———以从元明时期海运路线的开辟为例》,管窥元明时期海运漕粮路线开辟过程,认为以朝代为断的航海史研究虽有利于呈现航海史大貌,但亦失于笼统而难显其中的细节变化; 正史志书所载的航海路线仅是某一时期的模糊航行状况,此类航海知识并无指导航海之功用; 而航海技术的历史亦并非全部为异源同流的水系,还有可能是断层后从头开始的发展。另外还有登州博物馆袁晓春副研究员提交了 《“南海Ⅰ号”宋朝沉船 5 层外板与马可·波罗解疑》。

3、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及海运史研究

谢必震教授的 《试论宋元时期福建人开辟了中琉航路》以中琉航路最早的文献资料的《顺风相送》的成书时间及琉球冲绳考古发现南宋时期义窑瓷器等来论证福建通琉球的航路在明代以前就形成了,福建人开辟中琉航路的时间,最大可能当在宋元。 《顺风相送》是福建人开辟中琉航路最有信服力的历史证据。暨南大学刘永连教授 《宋元交替之际的东南飘海商人———以朝鲜半岛史料为基础》,着重关注东南飘海商人在宋元交替之际这一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变迁的关键时期的活动情况,指出飘海商人对蒙元东南经略及对高丽政策的作用。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陈少丰博士的 《宋代未立市舶机构港口之海外贸易》分析宋代未立市舶机构港口海外贸易的历史变迁及其海外贸易管理,揭示了宋朝未立市舶机构港口的海外贸易随着宋廷的市舶贸易条例的变化而变化,未立市舶机构港口的海外贸易虽然被逐步边缘化,但不失为市舶贸易的延伸和补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陈波的 《朱、张被诛与澉浦杨氏的崛起———兼及元代海运新体制与杭州嘉兴之关联》叙述朱清、张瑄的跋扈,分析其被诛的必然性,论述元代海运新体制与澉浦杨氏、嘉兴吴氏之间关联。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翁沈君博士提交的 《方国珍袭击刘家港前后元代海运实景———以元人文集中海运官员资料为中心》以元顺帝朝前后二十余年海运官员的相关资料为切入点,论述元末海运官员眼中的海运要务,通过各种文集中所记的行状、碑铭等材料,大致还原元顺帝即位前后二十余年海运职业官僚的仕宦情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顾卫民教授提交 《“天主和利益”交织在一起的城市———近代早期的日本长崎 ( 1570 -1640 年) 》认为长崎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长崎是 16 世纪中叶至 17世纪中叶在日本九州崛起、发展并最后被关闭的一个重要的港口,它与葡萄牙人在远东从事传教和贸易活动的全盛时期相始终。

会议还收到了其它方面的文章,如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于磊 《高丽、安南对元交涉比较研究初探》通过高丽、安南两者同元朝交涉过程的比较发现,由于两国自身历史传统的异质性,安南同元朝交往的程度远甚于高丽。澳门理工学院谭世宝教授《元代汉译外文 Cīn - al - Cīn ( 秦阿秦) 等词源流考》 略论梵称汉译中国名号的支那与震旦等词的早期源流,同时对 Cīn - al - Cīn、Cathay 等词的汉语对音进行考订。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巍巍 《宋元时期西方游历家眼中的福建社会》从 《光明之城》及 《马可波罗游记》等书中有关福建社会及天主教方济各会士眼中的福建社会的资料,以为自宋末至元代西方人已经开始持续来华并不断对中国进行报道,对福建的记述和播报是其中重要的内涵,构成了西方人中国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论文集中还收录了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谢重光《试论阳江在海丝路上的地位和作用》、阳江市南宋文化遗存研究会秘书长曽宪妥《从海陵岛历史传说来透视 “南海一号”沉船的秘密》等文章。

会后,与会者对海陵岛的南宋文化遗存进行一系列考察。大家以为本次研讨会有 3 个特点: 一、重视地方文献,尤其是民间族谱、私人文集及口述历史资料等; 二、田野调查、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用实物来印证历史,历史学与社会学、人类学多学科交叉研究;三、与会者学术背景多样,大专院校等社科系统研究人员、人类学者、文博研究人员、考古研究人员、船舶史研究人员及地方文史爱好者的热情参与,不仅促进海陵岛地方历史的研究,而且对宋元交替时期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肖彩雅: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文博馆员 ( 泉州: 362000)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