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版所城《张氏谱书》
安氏家谱首页
□彭守业
修谱是中国文化传统。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犹如木本水源,且三位一体,承载着华夏灿烂之文明。国盛修志,族旺修谱。谱书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透过谱书,不但可以追溯本姓的根源世系,还可以看到变幻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故而修谱可以“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发扬传统美德、尊祖敬宗、教化后代、促进社会和谐,更是延续人文、传承文化的德行善举。过去的人很重视修谱,尤其是世家大族。不过,在上世纪中期的政治风潮中,大多数家族的谱书被付诸一炬,保存下来的很少。
明王朝于洪武三十一年在本地设奇山守御千户所,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里,有上百人担任正副千户,其中所城张家、所城安家、所城刘家为世袭,巧合的是,这三家都有谱书,而且都保存了下来。
所城张家一世祖张全系山后宜兴州(位于现北京市与河北省之间)人。建文元年,张全之子张贵追随燕王朱棣参加了为期4年的靖难之役,在战斗中,从一名军士升为武略将军、世袭管军副千户。宣德六年(1431年),张贵之子张升被朝廷调到奇山所任副千户,张家由此在烟台扎根,至今传至二十三世。现在所城张家人口约有两万,在芝罘区数一数二,后裔除居住在芝罘区外,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几乎都有,尤以东三省居多,还有不少人旅居海外。
历史上,所城张家曾四修谱书:清朝乾隆乙未年(1775年),张氏十三世祖张希曾、张宗颐首次组织修谱。道光丁酉年(1837年),十四世祖张敷典等人续修。同治甲子年(1862年),十五世祖张明侯、张云汉等人又重新将谱书整理为“一支自为一本,合支共为一部”的《张氏谱书》。宣统三年(1911年),张氏阖祖又同修一次,并刊印成书,全书共6册。这四部谱书均谱系清晰,记载详细,质量很高。宣统三年所修谱书现保存下来三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的张氏族人张实生返乡探亲,想法找到了其中一部,将其带回了台湾,后来他们筹措资金13万新台币,影印百余部,两次带回烟台50部,分赠给张氏族人。现在所城张家又组织人五修谱书。
所城安氏一世祖安谦是济南府齐河县仁和乡(现德州市齐河县)人,在靖难之役中,安谦因军功被封武略将军并世袭副千户,任职于神武右卫右所(位于河北省元氏县)。安谦病故后,其子安敬于永乐三年九月承袭父亲的副千户职及武略将军衔。永乐十五年,安敬被朝廷调到登州卫任中前所(位于蓬莱县城西)副千户。正统三年二月,安敬病故,七月,安敬之子安靖袭职。成化元年(1465年),安靖调到奇山所任副千户,至此,安氏在烟台扎根。明朝中期,安靖的后代安惟由奇山所迁居芝罘岛大疃村。安氏迁居芝罘岛后,很快发展了起来,成为芝罘岛望族,而在所城的安氏却绝嗣。因芝罘岛地域狭小,自明末开始,族人就开始向岛外迁移,主要迁往烟台当地及东北,其中迁居大连的安氏可能比留在芝罘岛的还多。安氏至今已至二十四世。
早期安氏没有谱书,后来记载得也不甚详细,从九世开始,安氏家谱记载得就比较详细了,支系、世系都很清楚。按家谱记载,辛丑年(1841年或1901年)重订,甲子年(1864年或1924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两次补修,以后未再正式编修过,但也采取“填谱”的方式,不断将族人的情况记入家谱,使家谱不断代。修好后的家谱一直由家族的尊长等人保管,“文革”中被安人蔚设法保存了下来,安人蔚去世前,传给侄子安承杰,现保管在安家声家中。前几年,安氏族人委托笔者帮助续修了谱书,新谱将族人分为十五支,逐支记述,便于阅读,又增加了《望族录》等内容。
所城刘家一世祖为元朝末年的刘聚。明朝初期,刘家先人因军功被封为武德将军,世袭正千户,最早在北京大兴县任职。永乐末年,刘聚之孙刘昱由大兴县调至登州卫任职。正德年间(1506—1521年),刘昱之子刘传调至奇山所任千户。刘传之后,刘家世袭的千户之职又向下传了六代,直到明朝灭亡。因该家族来自北京直隶辖区,所以史书上称其为“北直人”。该家族分为三支,家族成员除了在芝罘区,还分布在福山区集贤村、烟台高新区西谭家泊村、荣成市道北刘家村及辽宁省灯塔市等地。
迁居烟台后很长时间,刘氏也没有谱书。清朝乾隆年间,刘氏十三世祖刘理、刘志达等人出面编修了一部比较完整清晰的谱书。这之后,各支又续修了自己的谱书,但未能集中整理和出版。近年来,第三支的刘正中等人经过几年努力,续修和出版了以第三支为主的《奇山所刘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