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

唐代秘书省研究

作者: 郭伟玲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276

定价: 86.00元

ISBN: 9787307224643

内容简介 

本书从唐朝秘书省职官、图书收藏、图书管理、历史地位及作用分别展开,综合讨论秘书省官员的任职情况,研究唐代秘书省图籍职责的履行情况,兼论唐代官方藏书建设研究。本书试图以机构作为研究切口,将视角扩展至唐朝中央政府的文献活动,进而具体化至文献收藏机构、文献保管者、文献的聚散等史实研究。从写作思路和总体架构上来说,本书将文献学与历史学、政治学相结合,以融合与交叉的视野,选择唐代秘书省这一研究课题,秉承再现历史真实性的理念,从秘书省职官和职责两个方面分别展开。

作者简介

郭伟玲,1983年生。图书馆学博士,师从曹之教授,从事历史文献学等研究。目前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出版《中国秘书省藏书史》。



《宋史.文苑傳》中所顯現之忠義情懷—— 以經歷靖康之難安邦定國者為觀察主體

作者:林宜陵

出版商:萬卷樓

出版日期:2022-01

定價:新台幣 460 元

類別:0803文學研究叢書‧古典文學叢刊(本版)

ISBN:9789864785599

内容简介

一代文學與文風和政治、政策緊密相連,君王提倡的文風政策,無疑為當時文人關懷政治、民生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文學作品跳脫鑑賞的侷限性,如實紀錄當代的風貌並發揮影響力。作者延續其在《北宋詩歌論政研究》的主題思想,關注文學史背後政治的暗流,以《宋史.文苑傳》為出發,分別揀選南宋初期五位大臣:陳與義、汪藻、葉夢得、程俱、張嵲為研究對象,蒐羅其詩、詞、文及史書資料,各自成章進行考證,試圖從「忠義」的角度入手,以平述生平記載、作品賞析等方式,重新反思當時文人如何連結文學與政治、精神與實踐,成就經世濟民、安邦定國,實現儒者以為職志的目標。

作者简介

林宜陵,臺北市人,東吳大學中國學學系學士、碩士、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擔任詩選及習作、大一國文、生態旅遊與文學等科目教師。研究範圍包含古典詩學、韻文、中文閱讀書寫、社會實踐教學,專書著作有《北宋詩歌論政研究》、《采石月下聞謫仙──宋代詩人郭功甫》、《金末遺臣李俊民與楊宏道詩學考察》等。



明清律合编

作者: 孙家红 编纂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

定价:680元

ISBN: 9787520195423

内容简介

明清易代之际,王朝成文法律的继承与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核心的法律历史议题。本书选取明代后一个重要的官方刻本——万历三十九年版《大明律集解附例》,与清初入关后颁布的个版本《大清律集解附例》(顺治三年版),以清律目录内容为纲,将二者逐条逐句进行比较,详细标注、分析彼此之异同,以微观法史之严密视角,深刻揭示清朝初年对于明代法律的继承与变革,通过扎实具体的文献证据,对流传多年的历史偏见有所纠正,并启发相关学界同仁进行更为深入细致之研究。

作者简介

孙家红,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法国里昂高等学术院(Collegium de Lyon)不错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法律历史研究,出版专著《清代的死刑监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通往经世济民之路——北京大学经济学科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荣获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很好成果奖(2008)、第五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2014),第七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16)。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若干篇,整理出版法律历史文献若干部。



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

出版日期2022年02月 出版

書籍裝訂平裝 / 21*14.8 / 336頁 / 部分彩色 / 中文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叢書系列臺灣研究叢書 30

ISBN978-986-350-561-7

定價520元

内容简介

那是一個連在偏遠鄉村辛苦墾耕過活的人,都會被捲進來的激烈變動時代。本書的主題是清代臺灣的墾荒與地權。墾荒作為一種制度,首先展現的就是國家的土地政策和稅收管理,凡是無主荒地依法須向基層縣官請准之後,才得以招佃墾殖,且在墾成之後陞科納稅、登載帳冊,成為民可自世其業的民田。研究墾荒制度的目的並不在於強調清朝統治臺灣的制度性規範,而是試圖理解國家治理與地方社會的互動發展。這是因為墾荒制度是在清初地方官員爭奪土地與稅收的環境下擴大發展,而移民社會則是在拓墾定居的過程中形成;清朝統治二百餘年期間無疑是臺灣最重要的移墾階段,特別是適於農墾、人口聚集的西部平原,而這同時表示官府的行政管理成為重建與理解臺灣社會的關鍵。

作者简介

李文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曾獲教育部及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本東京大學訪問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山林史以及清代臺灣社會史。著有《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籠城之戰:1895南臺灣六堆客家火燒庄戰役》(合著),以及論文40餘篇。



变局·能臣·转机:徐世昌新政研究

作者: 李泽昊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12

定价: 68元

ISBN: 9787542675262

内容简介

本书用细腻的笔触展示细节,抽丝剥茧一般,呈现徐世昌如何面对时局,做出涉及个人与国家得失的判断与抉择。语言平实而有温度,叙事精炼而不拖沓。一般认为,徐世昌属于中国近代目前“位高权不重”的人物,以往学界研究并不充分。本书视野宏阔,以徐世昌督东为主线,揭示了晚清新政大潮中的诸多方面,涉及到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教改革以及利用列强间矛盾的“均势”外交策略, 对于全面考察清末改革的社会状态,具有切入核心、窥见实质的开启作用,实为当代难得的学术佳作。

作者简介

李泽昊,历史学博士,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中国史出站博士后。


晚清科学技术研究

作者:罗见今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01

定价:148元

页数:258

书号:9787030678898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晚清(1840—1912年)72年间大量引进西学、本土科技发生剧变的过程。前4章论述我国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力学、电学、数学等的发展史,以蒸汽机、电气照明、有线电报、摄影术为例,详论引进西方技术的艰难历程。后4章陈述本土工业和传统工艺的困境,集中讨论晚清科学技术发展、与日本和朝鲜的学术互动、西方科学译著的版本与质量等问题。

作者简介

罗见今,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



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

作者:岩井茂樹  

譯者:廖怡錚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2/03/03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700元

内容简介

《朝貢、海禁、互市》是中國史權威學者岩井茂樹的經典作品。本書使用了多種漢字文獻及滿文史料,並對比日本江戶時期的官方檔案與文書,透過東亞國際交流的宏觀視野,深入探究明清以來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朝貢貿易體制的結構轉變,其實有著緊密的聯繫。本書檢討了美國學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提出、深深影響中文史學界的「朝貢體系論」。以費正清為首的美國學者,自一九七○年代以來,長期將明清兩代的對外關係視為一種不變、停滯的整體。此種帶有西方中心論的觀點,造就了對近世東亞國際關係及貿易交流的簡化認知,備受爭議。因此,本書進而提出「互市秩序」的概念,推翻了過往「朝貢體系論」對東亞歷史的簡化認知。清朝雖然繼承了明朝制度,但基於其重視貿易的滿洲性格,而使得明清兩代看待對外關係的態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此為理解明清時期東亞跨國貿易的關鍵概念。

作者簡介

岩井茂樹(いわい しげき),日本歷史學者,一九五五年生於日本福岡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並取得文學博士。一九八○至一九八二年作為日本文部省的公派留學生赴中國南開大學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留學。一九八三年起歷任京都大學文學系教學助理,京都產業大學經濟系講師、副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副教授。二○○二年至今,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期間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主攻明清史、東亞交流史,代表作為《中國近世財政史研究》(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4)。此外,曾編著《中國近世社會秩序的形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合著《「使琉球録」解題及相關研究》(榕樹書林,1999)、《檔案中的中國近代史》(有斐閣,1996)、《亞細亞的歷史與文化5》(同朋舍,1995)、《戰後日本的中國史論爭》(河合文化研究所,1993),並發表論文數十篇。



文明的邊疆:從遠古到近世

作者:張國剛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  

出版日期:2022/03/08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580元

内容简介

本書是一部絲路文明新解。書中將歐亞各民族在絲綢之路上長達三千年的文明交往劃分為四個宏大的篇章:從史前交往到打通絲路,遠古的東方與西方首次相遇;漢唐時期諸神入華,四大文明體系在西域邊地匯流,開始形成多元貿易和文化交流網絡;宋明之際,香藥東來、瓷器西去,華夏物產經由海上絲路到達中亞,遠迄歐洲;至晚明盛清,傳教士東來,拉開了中國與歐洲從想像異邦走向東西之辯的文明互鑑的帷幕。至此,絲綢之路終將亞非歐三大洲,亦即近代以前的文明世界緊密聯繫起來。

作者简介

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曾為德國洪堡學者,在歐洲留學和執教多年。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與中西文化關係史。曾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第十屆「中國好書獎」、第十五屆「文津圖書獎」等。近年來的著作有《唐代家庭與社會》《〈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中西文化關係通史》《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資治通鑑啟示錄》《治術:周秦漢唐的經世之道》《大唐氣象:制度、家庭與社會》等。


奥匈帝国史

作者:[法] 保罗·路易·莱热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定价:215元

ISBN:9787507554663

出版时间:2022-01-01

页数:876

内容简介

《奥匈帝国史》是一部史料翔实、内容完整、结构安排巧妙、引人入胜的佳作,系统地讲述了奥匈帝国的前世今生与来龙去脉,跨越古代史、中世纪史和现代史,涉及民族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等多个单元,深刻剖析了奥匈帝国奠基、建立、发展、兴盛与衰落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保罗·路易·莱热(Paul Louis Leger,1843—1923),法国历史学家,擅长中欧史和东欧史研究,同时是法国研究斯拉夫语先驱,代表作有《奥匈帝国史》《奥地利危机》等。

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作者:[英]安德鲁·佩蒂格里 著

译者:董俊祺 童桐

书号:978-7-5598-4331-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128元

装帧:精装

字数:350千字

页数:496页

内容简介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最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作者简介

[英]安德鲁·佩蒂格里,历史学家,圣安德鲁斯大学教授。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书籍》和《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等。



时尚及其社会议题:服装中的阶级、性别与认同

作者: [美]戴安娜·克兰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Fashion and Its Social Agendas:Class,Gender,and Identity in Clothing

译者: 熊亦冉

出版年: 2022-2

页数: 350

定价: 68

丛书: 凤凰文库·艺术与社会系列

ISBN: 9787544789608

内容简介 

过去有句话说是衣服打造了男人(女人),而今天依然如此吗?如果是,那服装所传达的信息多年以来又是如何改变的?戴安娜·克兰将法国、英国和美国的服装变革历程进行了全面且详尽的比较,并以此向我们演示了衣服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是如何变化的。今天的时尚设计师们需要在一个时刻受到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等影响的全球化市场中工作。潮流的引领者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灵感往往来源于一般大众,而且大多数流行趋势都十分短暂。克兰指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都是构建其衣橱的重要依据。

作者简介

戴安娜•克兰(Diana Crane),美国著名文化社会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曾在耶鲁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普瓦提埃大学、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任教,是艺术、媒体、大众文化研究方面的权威学者。著有《先锋派的转型:1940—1985年的纽约艺术界》(1987)、《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1992)、《时尚及其社会议题:服装中的阶级、性别与认同》(2000)等。



毁灭与重塑:20世纪的欧洲

作者: [美]罗兰•N. 斯特龙伯格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原作名: 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译者: 燕环

出版年: 2022-1

页数: 546

定价: 158.00

ISBN: 9787514393514

内容简介 

《毁灭与重塑:20世纪的欧洲》是一部关于20世纪欧洲的简明史。本书在充分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的经济转型、经济大萧条、战后欧洲发展、欧盟的持续变革等重大事件的同时,也从科学、艺术、文学成就的视角观察了20世纪的欧洲历史发展,以及日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明在文化危机和史无前例的科技进步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强调那些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行为和过程,不仅包括对公共事件的记录,还包括更深层次的、通常是无声的思想和新技术的社会变革过程。正如作者罗兰•N. 斯特龙伯格所说,“20世纪的历史从数量上讲比以往所有历史加起来都要多”,书写 20 世纪的欧洲也很难想象会把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大萧条等排除在外。作者在书写本书时仍然着重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但特别注意到了历史事件背后与政府、普通人的作用力和推动力,以及这些历史事件给人们生活和社会带来的深刻而无法扭转的影响,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差异以及政府首脑和普通人的不同反应,战后欧洲经济转型、欧盟持续变革以及欧洲面对日益全球化的文化和社会中出现的国际问题更是值得关注和思考。同时,作者在20世纪末那个最动荡和最具创造力时空下论述了西方文明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而现在21世纪已经过去了20年后再回顾历史的事件和问题,相信能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作者简介

罗兰・N. 斯特龙伯格Roland N. Stromberg,1916—2004),美国历史学家。1939年获得堪萨斯大学学士学位,1946年获得美利坚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得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马里兰大学和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67年成为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ilwaukee)历史系教授,主要教授欧洲历史与知识史的课程。出版历史学专著有:《18世纪英国的宗教自由主义》 、《西方文明史》 、《西方现代思想史》(《欧洲现代思想史》和 《1789年以来的欧洲思想史》) 、《在发生了一切之后:1945年以来的思想史》、 《战争的救赎:知识分子与1914》 、《现代文化的创造者:20世纪的五位思想家》等。



与屠刀为邻:幸存者、刽子手与卢旺达大屠杀的记忆

作者: [法]让·哈茨菲尔德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原作名: Auprès des Machettes:La Trilogie du Genocide Rwandais

译者: 龙云 / 孙旋

出版年: 2022-3

页数: 592

定价: 118.00元

丛书: 理想国译丛

ISBN: 9787547741719

内容简介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经典作品,屡获国际殊荣和读者赞誉。持续十四年实地调查,关注屠杀惨剧的第一现场和劫后余波。集合数十位当事人的口述文字,同时记录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声音。还原不含杂音的事实真相,直面人性的幽微之处。大屠杀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图人为什么要这样屠杀图西人?屠杀过后,他们该如何继续生活?带着这些问题,哈茨菲尔德来到卢旺达,住在当地人身边,经过长达十四年的走访调查,采访了众多幸存者和屠杀者,力图从多个角度还原大屠杀的真相,理解这场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浩劫。

作者简介

让·哈茨菲尔德(Jean Hatzfeld):法国作家。曾作为《解放报》战地记者广泛活动于德国、波兰、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前往黎巴嫩、以色列和伊拉克等国家报道当地战乱;1994年,他前往卢旺达,开始调查和报道大屠杀及其后果,经过十四年的时间完成了“卢旺达大屠杀三部曲”,陆续获得2001年法国文化奖、2003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以及2007年法国美第奇奖和国际记者联合奖。


人类历史中的气候变化:从史前到现代

作者: [美]伊丽莎白·戈登 / [美]本杰明·利博曼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原作名: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istory: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译者: 程跃

出版年: 2022-4

页数: 352

定价: 75.00元

ISBN: 9787229156091

内容简介

史前到现代,数千年间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从尼安德特人的命运到农耕文明的兴盛,气候变化左右着早期人类文明的兴衰;从温室效应到海平面上升,人类在工业革命后逐渐摆脱了气候冲击的制约,但同时加剧了气候的不稳定性,带来了更加极端的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未来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将何去何从……本书从气候科学和历史研究的交叉方向,结合天文学、地质学等多学科领域,论证了地球上各历史时期的气候条件,阐述了工业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戈登:美国菲奇堡州立大学地球科学副教授。

本杰明·利博曼:美国菲奇堡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代表作品为《可怕的命运:种族清洗和现代欧洲的形成》。


学史三昧

作者: 虞云国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

定价: 88元

ISBN: 9787309158786

内容简介

著者以不拘一格的随笔形式,纵论历史学诸多问题,举凡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关系、历史的阐释与通解、历史与现实的通感、历史的叙述与书写、历史学的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历史学者的人文关怀、现代国民的历史意识,都在书中娓娓道来,引人长思。而解读中国历史的传统遗产,回顾其一路走来的行迹足痕,更是独具识见,别有怀抱,颇得史家三昧。

作者简介 

虞云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南渡君臣》与《南宋行暮》等论著,编撰《程应镠先生编年事辑》与《李宗恩先生编年事辑》(与人合作),主编《宋代文化史大辞典》与《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菿汉三言》等古籍十余种。有论文集《两宋历史文化丛稿》《学史帚稿》,文史随笔《从中州到钱塘》《水浒寻宋》《敬畏历史》《放言有忌》《三声楼读记》与《立雪散记》等。



Women in Qing China

作者: BRET HINSCH

出版社: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出版年: 2022-3

页数: 216

ISBN: 9781538166390

内容简介

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provides an original and deeply knowledgeable overview of Chinese women and gender relation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2). Bret Hinsch explores in detail the central aspects of female life in this era, including family and marriage, motherhood, political power, work, inheritance, education, religious roles, and ethics. He considers not only women’s experiences but also their emotional lives and the ideals they pursued. Drawing on a wide range of Western, Japanese, and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ces—including standard histories, poetry, prose literature, and epitaphs—Hinsch make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Chinese women’s history accessible to Western readers.

作者简介 

Bret Hinsch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Fo Guang University, Yilan, Taiwan. He is the author of Women in Ancient China, Wome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Wome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Women in Imperial China, Masculinities in Chinese History, Women in Song and Yuan China, and women in Ming China.


(来源:历史人类学)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史地刊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