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博物馆三楼展厅“海贸要道”展区,展出了一些颇具历史感的实寄封,这是百年前,拱北海关的“前身”——拱北关用于寄信等的邮寄封。日前,记者采访到珠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国家考古领队资格拥有者郭雁冰,听他讲述拱北关的故事。
珠海学子在珠海博物馆内参观了解拱北关的历史
1949年以前拱北关总关及各分支机构位置示意图(引自《拱北海关志》)
海關緝私艇“龍睛”號
拱北关是拱北海关前身
今日,拱北海关是出入境的重要关口,拱北关为拱北海关的前身,但关址并非位于今天拱北的关闸处,而是位于湾仔、北山村等所在岛屿西南方的马骝洲岛附近(当时香山县境内)。
拱北关命名及设址位置,从光绪十三年二月二十三日(1887年3月17日)总理各国事务庆郡王奕劻领衔关于创立九龙拱北新关的奏折附片可知:“附近澳门设关于对面山,在澳门之南拱北湾,拟即名曰拱北关。”“也就是说拱北关的名字是从对面山或拱北岛西南侧的拱北湾而来。”郭雁冰说。
至于什么是“对面山”?在《1874年广州贸易报告》所载澳门地图中就标明今日南屏、湾仔、北山等地当时所在的岛屿为“对面山”,土名为“大门山”。1911年1月12日,旅港勘界维持会商民杨瑞阶等在致民政部等部门的禀文中对此作了诠释:“以澳门河西一带之山与地迥回四拾余里,四千顷膏腴,香山县南方之保障,土名大门山,葡人谓之笠巴。光绪十三年立定中葡之约,谓之拱北岛,故立约之后而设立拱北关之由来也。今拱北与笠巴其音相近,今西人谓之笠巴关,列邦之公认为中国之关与为中国主权,固有笠巴之地也”,“湾仔为笠巴,关设湾仔,正当之设,万国无异视之理也”。由此可知,“对面山”是位于澳门西南面湾仔等地所在的岛屿,与小横琴岛隔马骝洲水道相邻,拱北关即设于该岛西南部的一处名为拱北湾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1887年4月1日,拱北关总关并未驻扎进拱北湾,而是临时设在澳门风顺堂街1号税务司寓所内,其分关设在马骝洲等地。
1889年拱北关区地图(引自《拱北关史料集》)
今日拱北与拱北关
今日拱北一带旧称关闸,1574年(明万历二年)由广东香山县所建,为中式闸门城楼一座,楼高三层,门楣刻有“关闸门”字样,并派官兵驻守。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关闸重修,增建官厅,设关闸汛。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葡萄牙加剧了对澳门的侵占,关闸被强行拆除,门楣上的“关闸门”石碑现今镶嵌于民政总署大楼内。葡萄牙官兵后来把澳门边界北移,另建凯旋门式大闸门。
清政府时期的关闸门。拱北海关/图
民国三十六年广东分县详图局部
(原图藏国家图书馆)
(转引自珠海博物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港澳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Very good articles, learn a lot about the Lappa Customs, thank you so much